无悔的中医人生
2011年9月 7日,正是初秋时节,天高气爽,京郊大地,丰收在望。我们四位研究药膳同志,驱车前往京郊考察传统工艺加工的“石磨面”。上车不一会儿,著名药膳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翁维健教授赠送每人一本新书《明医之路 道传薪火 ——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从医回顾及学术精华集(第一集)》(北京出版社,2011年6月)。接过书,我顾不上欣赏车窗外的秋景,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目不转睛……
《编者的话》为这本书开篇,内中引起我阅读兴趣的,至少有三点:一是书中八位作者的年龄,都在73岁以上,他们都在三个月内写出自传体的文稿,全书29万字,平均每人3万多字;二是目录的编排,以作者年龄为序,长者在前,幼者在后,体现“长者为尊”;三是作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的经历不同,有的临床几十年,有的教学大半生,有的从政多年,还有的是行政工作和医药业务“双肩挑”,但都一直在做中医药这篇“大文章”。
该文作者翁维健,是我敬慕已久的药膳专家。他 1933年出生,1952年毕业于天津药学专科学校,1956年成为第一批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1982年开始提议创建中医养生康复专业,1984年开始筹备,1986年获得批准,1987年开始招生。这5年间,还有中医养生学、中医康复学、中医饮食营养学等15门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拟定、教材的编写、实习点的选定,等等,“处处不可没此翁”——翁维健是这个专业最早的提议者、筹备工作负责人、第一任主任。
翁维健退休后继续活跃在养生保健学的学术研究和科学普及第一线。从出版社到报刊社,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台,从纸媒体到网络媒体再到各地举办的讲座,仍是“养生保健找此翁”。翁维健对此的感觉,写在了《明医之路 道传薪火》里:“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考察“石磨面”归来的路上和当晚的台灯下,我读完《明医之路 道传薪火》,走近本书另外七位作者:《眼科生涯追忆》作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眼科研究课题评审专家祁宝玉;《深研医道 勉而不息》作者、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沛;《中医药对世界各族裔人群都有效》作者、曾被聘为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的石国璧;《回眸从医路 静思中医情》作者、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恩师教诲 感悟致道》作者、2008年被授予“河北十二大名医”称号的李士懋;《矢志岐黄 老而弥坚》作者、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肝病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钱英;《崇尚国故 追思前贤》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
拜读他们的文章,联想此行考察传统石磨及其磨制的“原生态面粉”,两者都有“回顾”之意。回顾是为了继承。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中医文化和面食文化才能大发展大繁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批大学生1956年入学时,全年级学生123人,因病、因事等原因休学、退学、转学的23人,6年学习期满毕业100人。《明医之路 道传薪火》在“综述”中这样写及这100人:“这100人中,没有一人改行,全部是‘铁杆’中医。”
也令人欣喜的是,《明医之路 道传薪火》还将陆续出版第二集、第三集……充分展示这些“铁杆”中医无悔的中医人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发掘李时珍文化 弘扬中医药国粹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