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学生眼中的中医药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也接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近来一段时期,关于“中医是伪科学”的争论很激烈。不管是否从事中医药行业,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此,我也谈谈自己对中医药的粗浅看法和认识。
我认为中医是科学的
我手头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中医”、“中药”以及“科学”的定义如下:中医: 一指中国固有的医学。二指用中国医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病的医生。中药:中医所用的医药,以植物为最多,也包括动物和矿物。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以此为准,大多数人对于“中医”概念的认识基本没错。
那么,中医是科学吗?“科学”的定义中并没有说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狭义上的科学,从哲学的角度上说,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科学的基础应当是客观实在,而科学本身是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通俗地说,原子肉眼看不到,用手摸不着,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属于物质范畴。在欧式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不会因为我的意志而变成179°或者368°;我们为了测量而定义出1°的概念,如果我们换一个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就不是180°,但它仍然是个定值,只是反映在人为定义上的不同数值和单位罢了。所以说,规律是通过实践不断被认识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科学亦是如此。如果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确实符合客观规律,并从具体实践中升华为一般性的认识,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说中医不是科学。
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有误区
首先,要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举个例子,物体相对运动的描述是以参考系为转移的。我们的认识,往往也因为某些因素而主观化。认识事物,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中医的实践,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例子。但不可否认的,西医也是如此。
或许在很多数情况下,西医较中医显得更明显、更快速,这应该说是由它们各自的属性所决定,不应成为我们判断中医是否科学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西医的特点表现出集中力量针对主要矛盾的特点,治疗特别及时,见效特别明显,但可能伴有较明显的副作用。而中医所表现出来的是在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的重视,因此中医治疗带来的副作用更少或不明显,以致让人产生中医没有副作用的错觉。
这其实是中西方哲学的不同体现。东方哲学更加注重整体;西方哲学更注重个体的影响。孰优孰劣?我还无法界定。
其次,进入市场经济,价值和时间、效率直接挂钩。这就导致人们对时间和效率的认识产生偏颇。我们重视速度,却忽略了质量的影响。我们对于医学的态度受到上述因素的冲击,因而更加注重时效性。这就使得中医在现阶段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有人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局,但在这样的发展中,人的因素其实是不可忽视的。换言之,如果我们可以默许社会的发展轨迹,就应该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认识医学中的失败。对于中医这门学科,我们不该“一棒子打死”,而要正确认识到它的实质。
某些人对于中医药没有正确的认识,加上一些打着中医旗号的“伪中医”医德不高,医技不精,一旦出现医疗问题,就把责任归罪到中医药头上,这是极其不合理的。这些人反对中医药的观点和主张,其实应当受到我们的质疑。
与之相反,一些崇尚中医药文化的外国人不远千里而来,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将学到的中医药知识结合各国的社会需求予以发展和提升,成就了他们的治疗和养生手段,造福国外患者。而作为中国人,比老外了解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得益于中医药的惠泽,更应该对中医药有深刻的认识。中医药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望人们珍重、传承、振兴、发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让中医药伴随体育赛事走向世界 下一篇:中医现代化不等于西化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