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中药造假,光有运动战还不够
近日,在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和主要集散地安徽,药监部门查获一批违法生产中药饮片的企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对部分企业作出了处置。继“毒胶囊”事件后,医药行业中药安全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近年各地中药饮片掺杂掺伪现象严重,造假行为已不是个案,而成了该行业的“潜规则”。
相对“毒胶囊”一度被置于舆论风口浪尖,中药造假现象引发的关注则较小。药监局此次发布公告,称安徽省问题企业“部分中药饮片已经流入流通使用和中成药生产环节”,事实上,此类造假现象由来已久,药监局一直都在做全国范围和重点省份的中药材专项整治,各地有关部门亦曾针对此现象开展不少专项行动,但是收效并不明显。业内人士表示,中药饮片的不合格率始终高于西药和中成药。
中药饮片造假行为主要包括染色以次充好,或通过掺伪增重牟利。其中掺伪增重危害尤大,此次查处的部分企业中不少就通过掺入硫酸盐、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重量。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药监局药品审评专家周超凡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相比起传统食盐、糖水浸泡增重等手段,这样的化学品加重更加危险。“无端加入这些东西,完全影响了疗效,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变成‘毒药’,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中药打假刻不容缓,然而,发出此呼吁的同时,亦不应忽视,各地有关部门此前早已开展专项行动,如今造假现象未见收敛,相反却日趋严重,可见打假策略或存在漏洞。业内人士分析称,除了以药养医的行业痼疾,现今中药饮片造假现象层出不穷,还与中药市场大环境有关,自然灾害频发直接影响了药材供应,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国家的价格控制,促使商家铤而走险。从行业格局看,中小企业仍然是主体,根据中国中药协会中药饮片专业委员会统计,2008年我国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按主营业务为中药饮片生产统计)前10位企业销售额仅占当年行业总收入的4.64%,行业集中度较低、供货渠道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
国家食药监局发起新一轮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固然值得期待,但要维护中药饮片的安全,运动式的打假作用可能有限。市场环境和商家的牟利冲动是引发造假泛滥的重要原因,但也要看到,以药养医的体制亦为造假药材的流通提供了方便,值得注意的是,染色掺假饮片大多数被销往乡镇医院和小医院,如此看来,规范药物流通环节或应成为治理重点。
近年来,慢性保健治疗为中药产品提供了增长空间,中药产品的保健功效向来被寄予厚望,而普通民众缺乏辨别中药药材方面的能力也是事实,从这个角度讲,加强监管中药生产企业就更显紧迫。(南都)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新闻 打击中药造假 打击中药造假光有运动战还不够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三七价小幅上调 下一篇: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今年医改重点工作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冬季如何防雾霾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小寒养生
- 河北安国药市2016月1月29日快讯
- 冬季养生两款药膳
- 三盘落地势导引法:增强免疫
- 安徽亳州药市2016年1月29日快讯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