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信息 --> 中医新闻 -->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医药大事记(2013—2015年)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医药大事记(2013—2015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摆在了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重要位置,中医药领域捷报频传。
个月。该项标准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材质、直径及长度、硬度与弹性、针尖穿刺力、灭菌、产品包装、标签及储存运输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要求。

“有了这项标准,针灸的服务质量会有明显的提高。针灸针的生产从小作坊式变成规模化,未来还可以达到智能化无人生产。同时,国际范围内标准的统一,有利于针灸针的国际贸易,对针灸乃至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都有很大的意义。”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院长赵宏说。

如今,全球针灸针使用量已经从提案初期约35亿支,迅速增长到目前约60亿支,并且还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迅猛发展的背后,针灸针国际标准制定的贡献不容小觑。

(2)历史陈述

青蒿一握救众生: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在研究中

目前,全球每年仍有约32亿人处于疟原虫所导致的疟疾感染风险中,而在人类抗疟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荣膺该奖,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时,她的父母从《诗经·小雅·鹿鸣》中择“呦呦”二字,寄托了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开始了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的学习。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开启了她与中医药事业的缘分。

1959~1962年,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三年的中医学习经历为屠呦呦打开了更广阔的研究天地,她曾在《我与中西医结合事业》一书中撰文说:“40余年来,以中西医结合知识,先后在生药、炮制及化学领域从事中药科研。”

上世纪60年代,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在中国,60年代和70年代初,也曾大范围暴发疟疾,就在这时,国家“523”任务启动,涵盖疟疾防控的大多领域。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项目课题组组长。

当时,为寻找新的抗疟药物,美、英、法等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美国为此耗资4.5亿美元筛选了21.4万个化合物,但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没有尖端的研究设备和雄厚的研究经费,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就这样开始了中药抗疟的研究过程。1969年1月到4月间,屠呦呦汇集了2000余方药,整理出640种疟疾单验方集。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1971年,屠呦呦把青蒿素作为了突破重点。

然而,中药典籍中多次提到对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在实验中表现得却不理想,对疟疾的抑制率最低时仅有12。

屠呦呦又重新翻看中药典籍,直到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启发了她。屠呦呦意识到,温度或许是保留青蒿有效成分的关键。她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试验。1971年10月7日,改进提取方法后的第191号样品实验结果显示,抑制率达到了100。

为尽快得到临床验证,屠呦呦和“523”课题组的几位成员以身试药,不断进行实验和改进,终于新一代抗疟药物——青蒿素,诞生了。

2015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确认,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防治疗法等防治措施,自2000年起,避免了600余万人死于疟疾。

“可以说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项特殊科研工作。这份科研成果、这份荣誉,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会永远记住,历史也将永远铭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在会见屠呦呦时曾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说:“屠老师获得诺奖,增强了国人的自信,特别是在科技

|<< << < 1 2 3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药大事记  中医药标准  中医科学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陕西道地药材》出版发行        下一篇:北中医专家赴云南滇西地区健康扶贫

>> 返回中医新闻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