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症状大全 --> 儿科症状 --> 小儿低热

小儿低热

小儿低热,是指小儿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而言。常伴有纳呆,乏力,神疲等症状。

【概念】

小儿低热,是指小儿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而言。常伴有纳呆,乏力,神疲等症状。一般热程多持续在两周以上。

本症,在《诸病源候论》中称“温壮”,《证治准绳·幼科》解释谓:“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古代医籍很少把小儿低热列为专条论述,但近年来小儿低热并不乏见,为便于临证鉴别,故作专文讨论。

【鉴别】

常见证候

邪留肺卫低热:长期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一般多在37℃-38℃左右,兼见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干咳少痰,舌红,苔薄白,脉数或浮,指纹浮红。

湿热蕴结低热:低热缠绵,虽得汗暂解但继而复热,且午后明显,头身困重,兼见纳呆呕恶,渴不欲饮,便溏尿少,舌红,苔腻,脉濡数,指纹隐隐内伏。

食滞脾胃低热:身热不扬,午后较著,夜卧不安,脘腹胀满,暖腐,不思饮食,恶心欲呕,人便溏薄臭秽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数。

疳积低热:低热不退,体质赢瘦,毛发枯槁,目无光彩,喜睡懒言,口馋善饥或不食呕恶,大便或秘或溏,腹胀可触及痞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浮露,色淡细滞。

气虚低热:低热多汗,活动加甚,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气促,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胖嫩,边有齿痕,少苔,脉弱或浮大,指纹淡红而浮。

阴虚低热:午后身热,或骨蒸潮热,预赤盗汗,口燥咽干,口渴饮水不多,大便偏干,轻者只感面部烘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效。

鉴别分析

邪留肺卫低热与湿热蕴结低热:均与外感邪气有关,但邪留部位不同,所以表现亦异。前者多由外感风邪失治,以致余邪留滞肺卫,郁而作热;后者多因感受暑湿之气,蕴结三焦,熏蒸而作热。前者多见于冬春季节,后者好发于夏秋之时。其辨证关键为:邪留肺卫低热,温温然其势不盛,微恶风寒,兼有鼻塞流涕,干咳少痰,指纹浮而红等;湿热蕴结低热,缠绵日久,出汗暂缓但继而复热,头身困重,伴有纳呆呕恶,便溏尿少,指纹隐伏等。前者治宜疏风解表,可选用银翘散;后者治宜清化湿热,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

食滞脾胃低热与疳积低热:二证皆属虚实夹杂证候。但前者为实中夹虚,后者为虚中夹实。食滞脾胃低热,常因乳食不节,或多食生冷肥甘,致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职,食滞不化,郁而作热;疳积低热,则系喂养不当,断乳过早,偏食异嗜,过食肥甘,或素禀脾胃虚弱,健运失职,乳食内积,久之成疳,耗伤气阴而发热。临证鉴别:前者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夜卧不安,并有腹胀,嗳腐,大便臭秽,苔垢腻等食滞症状;后者低热不退,兼有发枯,赢瘦,无神,腹有痞块等疳积症状。在治疗上,前者宜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后者宜消疳健脾,养胃和中,方选消疳理脾汤加减。

气虚低热与阴虚低热:均属虚热范畴,但阴阳性质不同。气虚低热,多系素体虚弱,脾气虚损,中气下陷,清阳不升,郁而发热;阴虚发热,多因热病伤阴,消耗津液,阴不敛阳而发热。或素体阴虚,每遇外因扰动而生内热。气虚之热,倦怠懒言,动则全身发热,并有气虚之脉证;阴虚之热,午后明显,多伴有五心烦热,颧赤盗汗,口咽干燥,脉细数。前者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常用方为补中益气汤;后者治宜养阴清热,常用方为秦艽鳖甲散,或清骨散等。

【文献别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

《幼科证治准绳·发热》:“温壮与壮热相类而有小异。一向热不止是壮热也,但温温然不甚盛是温壮也。”

蒲辅周医疗经验》:“外感发热病,治疗失当,将息失宜,或体质素虚,往往导致低烧。”“久患内伤低烧有气虚、血虚之分,属气分者多,而属血分者少。”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低热  邪留肺卫  湿热蕴结  食滞脾胃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小儿手足心热        下一篇:小儿发热

>> 返回儿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