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
【概念】
汗血,又称血汗.亦称肌衄,是指汗出色淡红如血而畜。前人有见皮肤毛孔出血,射出如箭者,称为“血箭”。
本症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该书卷二十七“汗血候”指出“肝藏血,心之液为汗。言肝心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腠而出也。”
【鉴别】
常见证候
血热动血汗血:汗出如血,皮肤出现青紫癍点或癍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阴虚火旺汗血:汗出如苏木水满染,皮肤青紫癍点或癍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气不摄血汗血:汗出色淡红,久病不愈,反复发作,甚可血从毛孔溢出,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
鉴别分析
血热动血汗血与阴虚火旺汗血:二者均为热迫血妄行所致,均可出现肌衄,皮肤青紫,癍点或癍块,并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不同点在于:前者为实热,为感受外邪化热,或内生火热,导致肝胃火盛。肝主藏血,而肌肉为阳明胃经所主,热迫营血则血出于肌腠之间,多为实热见证,如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后者为阴血不足,虚火内生,迫血妄行所致,其汗血时发时止,并伴颧红,心烦,口干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见症。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选茜根散加减。二者一虚一实,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均不同,不难鉴别。
气不摄血汗血:多因久病不愈,导致心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其反复汗血不愈。气血亏耗,头面及筋脉百骸失于濡养,故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血亏虚之象。治宜补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味治疗。本证为气不摄血所致,其汗血色淡,甚者可见血从毛孔溢出。常伴神疲乏力,纳差,头晕,舌淡,脉弱等气虚见症是其特点,与上二证因热邪迫血,汗血同时伴实热或虚热见证迥然不同,不难鉴别。
汗血的鉴别,首须辨其有邪无邪,有邪属实,当以祛邪为主;无邪为虚,又可分为阴虚和气虚两种。
【文献别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汗血证治》:“病者汗出正赤,污衣,名日汗血。皆由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行,妇人产蓐,多有此证,以葎草汁主之。”
《中医历代血证治疗精华·附汗血》:“汗血即后世《证治要诀》的肌衄,指血从毛孔而出的一种血证,它多由气血虚,血随气散,或阴虚火旺,或肝胃火伤所致。”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