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大全 --> 小米

小米

小米含蛋白质,比大米高。每100克中含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都不低于稻、麦一般粮食中不含有的胡萝卜素,小米每100克含量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

小米,原名:粟,也称作梁、狗尾草、黄粟、粟米,属是谷子去皮后的结果,谷子是谷类植物,禾木本的一种,粟的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和维生素,它不仅供食用,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又可酿酒。其茎叶又是牲畜的优等饲料,它含粗蛋白质5-7,超过一般牧草的含量1.5-2倍,而且纤维素少,质地较柔软,为骡、马所喜食;其谷糠又是猪、鸡的良好饲料。

营养价值

小米含蛋白质,比大米高。每100克中含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都不低于稻、麦一般粮食中不含有的胡萝卜素,小米每100克含量达0.12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粮食之首。除食用外,还可酿酒、制饴糖。小米粥是健康食品。可单独煮熬,亦可添加大枣红豆红薯莲子百合等,熬成风味各异的营养品。小米磨成粉,可制糕点,美味可口。小米的芽和麦芽一样含有大量酶,是一味中药,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小米粥有安神之效。

适宜与禁忌

一般人均可食用;

小米是老人、病人、产妇宜用的滋补品;

气滞者忌用;素体虚寒,小便清长者少食。

搭配适宜

小米+桑葚=保护心血管健康

小米+红糖:红糖益气补血,小米健脾胃、补虚损,两者搭配可补益气血。

小米+肉类、黄豆:所含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互相搭配可提高蛋白质的吸收利用率。

小米+大米:营养互补,搭配食用可提高营养价值。

食物相克

小米忌与杏仁同食。

小米+杏子:小米中的磷等矿物质于杏所含的果酸结合,会产生不易消化的物质,易导致呕吐、腹泻。

小米+虾皮:小米和虾皮性味不和,同食会致人恶心、呕吐。

小米+醋:醋中含有机酸,会破坏小米中的类胡萝卜素降低营养价值。

选购技巧

新鲜的小米颜色金黄、均匀、有光泽,气味清新,注意和染色的小米相区别。小米应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保存。可以在小米袋子里放一个花椒袋,预防生虫子。

专家提醒

小米中的必需氨基酸赖氨酸的含量低,所以不宜单独长期吃,宜同其他谷物搭配着吃。小米适合同黄豆或猪肉等一起搭配吃,因为黄豆和猪肉中赖氨酸含量高,可以补充小米中赖氨酸的不足。小米熬粥后营养价值丰富,表面漂浮的“米油”有“代参汤”之称。

小米食疗

1、小米250克,制半夏10克,水煎服。功能和胃安神。适用于消化不良引起的失眠症。

2、小米30克,煎取汁l000毫升,调和姜汁10毫升,温服,每日1次,连饮2~3天,功能降逆止呕。适用于胃虚呕吐等。

3、小米50克,炒焦黄,研细末,用蜜调外敷。功能敛伤止痛。适用于水、火烫伤等。

4、陈小米30克,山药15克,米仁I5克,大枣15克,煮粥食,每日2次。功能健脾止泻。适用于脾虚泄泻、消化不良、脘腹闷胀等。

5、小米50克,洗净晒干,加工磨粉,做丸如梧子大,煮熟后每服6—10克,加少量盐服用。功能补中益气。适用于胃热、反胃作呕。

6、小米100克,清水淘洗净,入锅加水适量,文火煮成粥,加红糖食用。功能健脾滋阴、和血化瘀。适用于产后口渴、内空。

7、小米100克,淮山药25克,大枣8枚,加水适量,煮粥食之。功能健脾和胃,解毒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泄泻。

8、小米、淮山药各适量,共研细末,煮糊加白糖适量哺喂之。功能健脾和胃。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

家常食谱

1、小米粥:小米100克,清水适量。先将小米淘洗干净。再取锅放入清水和小米,用旺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熬至米汤黏稠即成。功效益肾补虚,清热利尿。适用于久病虚损,虚热泻痢,热淋尿痛,以及虚热体质

2、小米白糖粥:小米500克,白糖150克。先将小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然后锅置旺火上,加入清水;烧沸后下入小米,再沸后用小火熬煮,煮至熟烂成粥,最后加入白糖,调匀即成。

3、小米红糖粥;小米100克,红糖适量。先选用山西泌州黄小米,用清水淘洗干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米  小米简介  五谷杂粮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燕麦        下一篇:开心果

>> 返回五谷杂粮大全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