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大全 --> 绿豆

绿豆

绿豆属于豆科。别名青小豆(因其颜色青绿而得名)、菉豆、植豆等,在中国已有两千余年的栽培史。原产地在印度、缅甸地区。现在东亚各国普遍种植,非洲、欧洲、美国也有少量种植,中国、缅甸等国是绿豆主要的出口国。
即止,每日1次,连服7天。功能:清热止渴。适用于阴虚内热型糖尿病患者。

10.绿豆粉loo克,加入适量甘油和匀,每日临睡前洗净患处涂抹之。功能:润肤消疮。适用于痤疮、皮肤皱裂。

家常菜谱

1、绿豆粥:大米75克,绿豆150克。白糖适量。先将大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绿豆拣净杂质,用清水洗净,沥水。再将锅置旺火上,放入绿豆,清水,烧沸后改用小火将绿豆煮熟。然后加入大米熬煮成粥。

最后加入白糖调匀,稍煮即成。特点色泽黄绿,清香宜人,甜香味美。本品具有清解暑热,除烦止渴的功效。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暑热烦渴,疮疡肿毒,食物中毒,高热口渴,农药中毒,老年浮肿等症。

2、绿豆海带粥:大米150克,绿豆150克,海带50克,白糖适量。先将大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绿豆拣净杂质,用清水洗净;海带用清水先泡透,再漂洗干净,切成细丝。再将锅置旺火上,加入清水,烧沸后下入绿豆,煮至绿豆开花,接着放人大米、海带丝,再沸后改用小火熬煮,至各料熟烂,出锅前加入白糖调匀即成。特点软烂滑润,香甜适口。

3、绿豆牛奶粥:大米40克,绿豆10克,牛奶300克,白糖适量。先将绿豆、大米分别用清水淘洗干净,沥水。再将锅置旺火上,加入绿豆和清水,先把绿豆煮胀,再加入大米和适量清水,烧沸后用小火煮至米、豆全部熟烂,最后加入牛奶和白糖,再用小火煮5分钟即成。

4、绿豆荷叶粥:绿豆50克,鲜荷叶l张,粳米100克,白糖100克。先将绿豆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鲜荷叶冲洗干净;粳米淘洗干净。再取锅放人清水、绿豆,先用旺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至半热时,加入荷叶、粳米,续煮至粥成,去除荷叶,以白糖调味后进食。本品颜色淡绿,清香适口,是夏季时令粥品,具有清凉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中暑头晕,暑湿泄泻,以及内火重者,是夏季常用保健食品。

5、绿豆百合粥:鲜百合5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文火煮成粥后加入适量冰糖或白糖。本品具有消暑生津、解毒消肿、养心安神的功能。适用于暑热烦渴、坐卧不安、疮毒疖肿、老年浮肿、高热口渴等症。

6、绿豆糊涂:糯米(或大米)50克,绿豆250克,小米25克。碱面25克,菠菜汁适量。先将绿豆先拣净杂质,再用湿布擦干净,晾干后,磨成豆瓣,除去壳。小米用清水淘洗干净,与绿豆瓣一起用清水(夏季用冷水,冬季用小温水)浸泡2小时,上磨磨成粉浆,然后用豆油滴入煞沫,再用箩(或吊单)滤去渣子,滤液放置沉淀l小时,上层较清的为清芡,下层较浓者为稠芡。然后将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沸水锅中煮至开花时,先下入清芡烧沸后,再下入稠芡,边加芡边搅动,其浓度以能浮起来为宜。最后加入菠菜汁和碱面调匀,呈黄绿色时即成。本品系河南省开封市地方传统风味小吃。

7、绿豆饭:绿豆80克,大米200克。将绿豆洗净,用温水浸泡4小时,放入锅内,倒入适量清水,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煮半小时;然后放入淘洗干净的大米,继续煮沸片刻,改用小火焖至香熟,即可。每日1剂,分2次当饭食之。本品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丹毒,痈肿等症。

8、绿豆糕:绿豆粉300克,白糖400克,糯米粉50克,素油200克,细豆沙或枣泥适量。先将绿豆粉、糯米粉、白糖、素油擦拌后用密眼筛筛过,即成为糕的底层用粉。再以木制的印板,下面先铺一层底粉,中间夹进豆沙或枣泥,上面再铺一层糕粉,揿实,上笼蒸熟倒出即成。特点形态精巧,色泽深绿,中间嵌以褐色或红色馅心,吃口甜、肥、酥。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绿豆  绿豆简介  五谷杂粮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豇豆        下一篇:开心果

>> 返回五谷杂粮大全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