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知识 --> 蚕豆:降低胆固酩的健康食品

蚕豆:降低胆固酩的健康食品

蚕豆既可与大米等配合煮成豆饭、豆粥,也可和其他菜肴一起烹调,做为佐餐美馔,还可做成令人喜爱的副食品。蚕豆以粒大、皮薄、粉质细者为品质佳。

蚕豆,又称胡豆、马齿豆等,系豆科1或2年生草本植物。根据《太平御览》记载,它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豆种才在中国开始种埴的,其品种、形状有长圆、椭圆、扁半等多种。

蚕豆既可与大米等配合煮成豆饭、豆粥,也可和其他菜肴一起烹调,做为佐餐美馔,还可做成令人喜爱的副食品。蚕豆以粒大、皮薄、粉质细者为品质佳。

蚕豆含有各种营养物质。据现代营养学家的测定,每100克的蚕豆中,含有蛋白质28.2克,仅次于黑豆、青豆和大豆,超过了豌豆、扁豆和红豆;碳水化合物为48.6克,仅次于绿豆、红豆,而远高于其他豆类;纤维质的含晕为6.7克;脂肪含量为0.8克;此外,还含有磷脂、葫芦巴碱、胆碱、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钙、磷、铁、钾、钠、镁等多种矿物质,尤其是其中的钾含量较高。这些营养成分均为人体所必需,所以多食蚕豆可避免许多由于营养成分缺乏所造成的营养不良病症。

蚕豆中所含的磷脂是神经组织及其他膜性组织的主要组成成分;胆碱是神经细胞传递讯息不可缺少的化学物质,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可见,蚕豆对于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大益处。

蚕豆中所含丰富的植物蚩白可以延缓动脉硬化,蚕豆中丰富的纤维质亦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因而,蚕豆对丁治疗动脉硬化、抗衰老有极佳的效果,且其纤维质也有促进肠蠕动的功能,具有通便的作用。

蚕豆除了是美味食品外,也是一味良药。中医认为,蚕豆性平味甘、微辛,有小毒,具有祛湿、利鞴、 “补中益气、涩精实肠”等功能,可以用丁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水肿、慢性肾炎等疾症。

此外,蚕豆花、叶、梗,均可用来止血。

蚕豆虽是一种美食,但有些人一旦吃了蚕豆及其制品,或者和蚕豆花粉接触后,会产生一种急性溶血性贫血,出现“蚕豆病”,其症状是发热、头痛、恶心、四肢酸痛、黄疸、血尿、抽筋和昏迷等,约有1/10的病例会在急性期死亡,一般的在几天内可以恢复正常,这种病一般有家庭遗传史。因此,凡是父母或祖父母有这种病史的人,不宜进食蚕显及其制品,不宜沾染蚕豆花粉,一旦发现这种病,应该尽快就医,以防止危险发生。

食用蚕豆时,除了有家族发病史及以前有发病史的人,应禁食或慎食蚕豆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可将蚕豆先用水煎过,去水后再煮,炒食,或绎多次浸泡后再煮食,以避免发生“蚕豆病”。

第二,由于蚕豆性滞,多食令人腹胀,损伤脾胃,故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1、各种内出血

蚕豆梗焙干,研末,每天1 5克,分3次服用。

2、营养性水肿

每次用蚕豆150克,牛肉250克,分别洗净,牛肉切成片,加水同煮,加入食盐少许渊味,佐餐,可经常食用。

3、止血

鲜蚕豆叶,洗净,捣烂挤汁,每服20毫升,日服2次,对肺结核咯皿、消化道出血有效。

4、脾虚水肿、慢性肾炎水肿

陈蚕豆100克,红糖适量,加清水500毫升以小火煎,分2次食豆饮水,温服,连食5~7日。

5、吐血

陈蚕豆适量,炒后,加水煎汤,饮用。

6、噎膈、反胃

干品蚕豆适量,磨成粉末,每次10克,加红糖适量,调味开水送服,1天服2~3次。

7、肾脏病水肿、心脏病水肿

每次用蚕豆60克,冬瓜30~60克,清水3大碗,小火煎至1碗,去渣后再饮用。

8、小便不通

蚕豆壳150克,加水适量,小火煎好服用。

9、虚肿

蚕豆250克,大蒜30克,红糖适蕈,水煎服用。

10、精神疲乏、消瘦、便溏

蚕豆60克,磨粉、炒熟,红糖适量,尚开水冲服,可每日饮用。

11、脚气病

每次用蚕豆壳干品15克,花茶叶6克,加入煮沸开水,泡茶饮用。

12、水肿

蚕豆60克,冬瓜片15克,水煎后服用。

13、水泻

蚕豆梗50克,洗净,加水煎煮后服用。

14、高血压

蚕豆花10克,玉米须15克,水煎后服用。

15、便血

鲜蚕豆叶或其荚壳适量,水煎浓汤,加红糖适量调味,即可服用。

16、妇女白带

蚕豆花30克,水煎浓汤,加白糖调味,每天3次,服用。

17、肾炎

蚕豆125克,红糖90克,加水适量,小火煮成浓汤,即可服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蚕豆降低胆固酩食品  蚕豆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豇豆:可治疗脾胃虚弱        下一篇:绿豆:夏日最佳消暑食品

>> 返回五谷杂粮知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