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中医护耳保健法--鸣天鼓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关注皮肤,关注眼睛……而对耳朵的关注却很少。毕竟它在许多人眼里只有“听”的功能。其实不然,别看小小的耳朵里,却藏着大大健康秘密,稍不留意,很可能影响健康,如何保护我们的耳朵,让耳朵不受伤害。
今天在全国爱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易行的中医保健方法--鸣天鼓。
“鸣天鼓”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击探天鼓。该法最早见于丘处机的《颐身集》,原书这样描述:“两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邪气)”。在后世的《河间六书》中记载:“双手闭耳如鼓音,是谓鸣天鼓也。由脉气流行而闭之于耳,气不得泄,冲鼓耳中。故闻之也。”《圣济总录》、《修龄要旨》和《养生十六宜》中也都有“鸣天鼓”的记载;被称为我国传统健身术的“八段锦”和“易筋经”也都采用了“鸣天鼓”这个方法。
“鸣天鼓”是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老强肾按摩法。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肾气足则听觉灵敏;耳通于脑,脑为髓之海,髓海赖肾的精气化生和濡养,肾虚则髓海不足,就易致头晕、耳鸣。鸣天鼓则通过掩耳和叩击对耳产生刺激,因此,达到调补肾元、强本固肾的功效,经常做鸣天鼓可对头晕、健忘、耳鸣等肾虚症状均有一定的预防和康复作用。
所谓“鸣”,就是把双手劳宫穴放到双耳上,用食指轻轻叩击头部的玉枕、风池、脑户等穴位时会听见格外响亮的声音,就像有什么在鸣击自己的头部。做鸣天鼓时,双手将耳朵完全覆盖,它就不能收声了,不能靠空气来传声了。声音就靠骨头传声为主,食指敲打枕骨,内骨传声,此时我们听到声音就跟敲鼓一样了。因此,一定要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来决定敲击的强度,不可过强,一般敲击20~40下就行了。玉枕、风池、脑户3个穴位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位,我们适度地去经常敲打能防治头痛、头晕、脖子疼、眼睛红肿、流泪、鼻出血、耳聋、耳鸣、中风、口眼歪斜等病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朋友不适合做鸣天鼓这样的保健活动。
“鸣天鼓”的正确手法
两手掌心紧按两耳,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共60下。然后掌心掩按外耳道,手指紧按脑后枕骨不动再骤然抬离,这时耳中有放炮样声响,如此连续开闭放响9下,以上算作1回。每次可作3回,每天可作3次。
做鸣天鼓,根据中医子午流注原理,最好选择在每天下午5点到7点肾气充足的时候。同时,在练习时要求顶平项直,这样人体的经络及肾气才可得到调理,督脉得到疏通。督脉贯脊属肾,肾藏精,为元气之海,与人的生长代谢息息相关,因此,补益肾气有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除了做有保健作用的鸣天鼓之外,还可以用10根手指肚敲击整个头部,从前发际到后发际。头上的经络众多,有膀胱经、胆经、三焦经、胃经,穴位则有好几十个。反复敲击两分钟,然后用10根手指肚梳头两分钟,也是从前发际到后发际(一定不能用指甲)。敲、梳以后,通常可以看到满指油污,这是头皮内的污浊从穴位和毛孔排出了。经过这番“推敲”,经络无阻,血管畅通,头发也能保持乌黑。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护耳保健法 鸣天鼓 肾开窍于耳 调补肾元 强本固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老人需防股骨粗隆间骨折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