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部位养生 --> 头痛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头痛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头痛一般是指前头颅上半部位的疼痛。头痛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如钝痛、胀痛、钻痛、刺痛、刀割样痛、重坠样痛、炸裂样痛、搏动样痛、紧箍样痛等。临床诊治头痛,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之分。

每当我们遇到难以应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说这让我“很头痛”,以此来表示无奈。这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有资料表明,90%的人一生中都有过实实在在的头痛发作。事实上,头痛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头痛的分类

头痛一般是指前头颅上半部位的疼痛。头痛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如钝痛、胀痛、钻痛、刺痛、刀割样痛、重坠样痛、炸裂样痛、搏动样痛、紧箍样痛等。临床诊治头痛,有功能性和器质性之分。

对于头痛的分类,国际上有一个较为复杂的标准,将头痛分为三大部分14类。第一部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三叉神经痛引发的头痛等。第二部分为继发性头痛,是由某些其他疾病间接引起的头痛,如头部或颈部外伤、颅内或颈部血管疾病、脑部肿瘤、感染、精神疾患等。第三部分为其他原因引起的头痛,如颅神经痛、与中枢性疾病有关的面痛等。生活中,以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最为常见,亚健康患者的头痛主要以这两种为主。

紧张性头痛是长期紧张所致,往往可因疲劳而加重。头痛的部位大多在头部两侧、额顶、后脑或整个头部。疼痛多表现为钝痛,有压迫、束带感。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大类。外感头痛多指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引起的头痛,一般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也不会反复迁延;内伤头痛多由于脏腑气血亏虚或体内痰湿瘀血引起,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外感多属实证,内伤多属虚证。

白领人群亚健康状态所常见的头痛,大多由睡眠不足、生活无序、精神紧张、情绪不稳等引发。此外,头痛还与体质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血瘀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等人群易患头痛。

若头痛持续不减,或发作频繁,首先应该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如检查结果无器质性病变,大体可以确定是亚健康头痛,那就应该从调整生活起居、注重饮食习惯等方面着手调治。

中医学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治疗头痛,用行气活血、逐痰除湿、疏风缓急等法,无不令其“通”。中成药正天丸(多用于内伤头痛)、川芎茶调丸(多用于外感头痛)也有较好的缓解头痛的作用。

某些食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缓解头痛。如吃含钾丰富的土豆或香蕉,可以缓解宿醉引起的头痛。西瓜不仅含丰富水分和维生素,同时也能为身体提供镁等重要矿物质元素,从而起到预防头痛的作用。研究还发现,杏仁里的镁元素能放松血管,预防头痛。对于某些特殊原因如鼻塞导致的头痛,可适当吃些姜、葱、蒜等辛辣食品以缓解充血、肿胀症状,减轻压迫感和头痛。大脑缺钙同样会发出头痛信号,低脂酸奶含有丰富的钙和益生菌,可以作为补钙食物以防治头痛。芝麻含有大量维生素E和镁元素,具有促进循环、稳固雌激素水平、预防经期头痛的功效。

长时间低头作业可造成颈部筋膜的过度紧张状态,使局部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僵硬,形成慢性无菌性炎症,从而引发头痛、颈部疼痛和僵硬感等一系列症状。为此,建议白领人群不要总是坐在电脑前,更不要长时间处于低头状态。一般用电脑1小时左右,就应站起身来活动,并尽量抬头和用手按摩颈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部的紧张状态。

缓解头痛小妙招

在这里介绍缓解头痛的五个简便易行的办法。

一是耸耸肩使你的头皮放松:或站或坐,放松身体,然后吸气并伸展双肩。尽量使双肩向耳部靠拢,抬肩时深吸气,垂肩时深呼气,重复三四次。

二是用有节奏的呼吸来放松:当我们感觉有压力时,身体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会上升,而有节奏的呼吸能扩张头部血管,从而缓解疼痛。用鼻吸气时数到5,用嘴呼气时再数到5,重复做10次。

三是冷敷或热敷缓解:将热水袋或冰袋放在前额或任何疼痛部位可缓解痛苦。使用冷敷还是热敷是由个人体验选定。如果选择冷敷,应先用毛巾包裹冰袋,然后再放在痛处。

四是用手自我按摩:对头部进行力度适中的按摩,是缓解偏头痛的有效方法。太阳穴是偏头痛按摩的重要穴位,可用食指按压,也可用拳头在太阳穴到发际处轻轻来回转动按摩。

五是用规律性的锻炼来预防头痛:轻松而持续(半小时以上)的走路或跑步,招式连绵不断、张弛有度的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能舒缓紧张工作导致的心理压力,进而减缓头痛发作。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头痛  钝痛  胀痛  钻痛  刺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别忽视你的舌痛        下一篇:

>> 返回部位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