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起居养生 --> 入秋之后部分地区湿气仍重,如何才能祛湿防病?

入秋之后部分地区湿气仍重,如何才能祛湿防病?

虽然已经入秋了,但全国多地发生水涝灾害,导致湿邪较盛而发生湿病。湿病多有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人体而起。

虽然已经入秋了,但全国多地发生水涝灾害,导致湿邪较盛而发生湿病。湿病多有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使湿邪侵袭人体而起。四川盆地,湿气不易发散,再加上连续强降雨,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湿性类水,水性是偏冷的,这就是湿为阴邪的原因之一。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简单讲就是容易妨碍人体气机的流动。

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湿邪困遏,阻滞气机的升降出入,清阳不升,在上则为头重如裹,昏蒙眩晕;在中则胸脘痞闷,胃纳不香;湿滞经络则四肢沉重,倦怠乏力。“浊”即秽浊,指人体分泌物、排泄物表现出黏腻或浑浊感都是湿。湿邪伤阳,气化不利,易出现水湿浊秽的病症,症见面部油腻、头发油腻、眼屎多、大便黏滞不爽,女性白带稠,有腥味,舌苔厚腻、脚气、足肿等,湿气侵袭肌肤,表现出来就是湿疹、癣等渗液性皮肤病。湿气还容易同风、寒、热夹杂。

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胃,因“脾喜燥恶湿”,湿盛则伤脾,寒湿困脾为外湿,脾虚生湿为内湿,外湿和内湿可以互为因果。具体每个人的湿气是如何表现,可以请专业医生辨证。

常见的祛湿的中药有苍术白术茯苓白扁豆泽泻淡豆豉艾叶、菖蒲、赤小豆薏苡仁等。但是因为每个人的具体体质不同,症状也不同,湿气也可能夹杂风、热、寒,也可能是因为脾虚致湿,所以用药需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

饮食方面,应注意避免摄入大量清热下火、生冷瓜果类食物,如西瓜火龙果猕猴桃、甜瓜等。另外特别强调不建议脾胃虚寒的人大量摄入红豆薏仁汤,因为红豆和薏苡仁属于清热利湿类食材,会影响脾胃运化能力,反而导致脾胃虚寒产生湿气。

还可以选择穴位贴敷、督灸、腹灸之类的手段,通过温热利湿的药物,如生姜、艾草、白芥子延胡索小茴香肉桂等,外用在经络和相应穴位上的刺激,来提升身体的阳气,提升身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排出身体残留的湿气。

另外,也可以在每天睡前热水泡脚,最好再加上适应的中药材,如有风湿病的患者可以选择中医药治未病科现成的温经活血浴足包、祛风止痛浴足包等,普通祛湿也可以用家里的花椒煮水泡脚,一样可以起到祛湿的效果。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湿邪较盛  阴邪  湿性重浊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出汗后要避风、避热、避寒湿        下一篇:

>> 返回起居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