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李时珍首次提出五倍子是虫所造

李时珍首次提出五倍子是虫所造

李时珍的观察与描述已经很接近现代五倍子生物学成因,这在400余年前的当时,确实是对五倍子来源认知上的一次创举。

大自然造化万物的鬼斧神工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我第一次见到盐肤木上的五倍子感到很惊讶,认为五倍子是盐肤木树上结的“奇异果”。其实,这种看法在明代《本草纲目》以前是比较普遍的。

五倍子,北宋《开宝本草》收入草部,《嘉祐本草》移入木部,都认定它是植物。《图经本草》收五倍子入草部并记载五倍子:“生肤木叶上,七月结实,无花,其木青黄色,其实青,至熟而黄,大者如拳,内多虫。九月釆子,曝干。”虽然苏颂提到了五倍子“内多虫”的现象,但仍然没有跳出五倍子是植物盐肤木结的果的界定。直到1647年成书的《本草乘雅半偈》对于五倍子来源之认识,虽然提出“不属果实”的概念,但还是陷入迷惑模糊之中。卢之颐认为五倍子“不属虫卵,不属果实,此属假木气以赋形。”

唯有明代李时珍,在苏颂五倍子“内多虫”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考察:“此木生丛林处者,五六月有小虫如蚁,食其汁,老则遗种,结小球于叶间,正如初起甚小,渐渐长坚,其大如拳。或如小菱,形状圆长不等。初时青绿,久则细黄,缀于枝叶,宛若结成。”据此,李时珍第一次提出前人“虽知(五倍子)生于肤木之上,而不知其乃虫所造。”颠覆了五倍子是植物果实的传统认知,并将五倍子归入《本草纲目》虫部。

五倍子长期以来一直野生野长,主要来源于野生倍林,这种习性与李时珍“此木生丛林处者……结小球于叶间”的描述一致。开春盐肤木树发芽时,角倍蚜虫或倍蛋蚜虫(小虫如蚁)便在芽上产生有性雄雌无翅蚜虫,性交后生出无翅雌虫,俗称干母,干母(可能就是李时珍所称之“老则遗种”)入侵芽内组织,刺激周围叶细胞畸形增生发展,形成囊状隆起物(结小球于叶间),并在其中繁殖。这种囊状隆起物即为虫瘿,或称五倍子。这类雌虫干母在密封的囊状突起物内,一面吸取嫩枝叶中的汁水养活自己,一面在里面“生儿育女”。随着幼虫从少到多,从幼虫到成虫,这个囊状突起物不断长大,待到幼虫都长成有翅的成虫以后,便能破囊而出,也就是时珍所说的“虫必穿坏”。于是就有了五倍子的正确采收、加工方法:“山人霜降前釆取,蒸杀货之。”

李时珍的观察与描述已经很接近现代五倍子生物学成因,这在400余年前的当时,确实是对五倍子来源认知上的一次创举。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李时珍  五倍子  内多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闲话古医籍中的煎药用水        下一篇: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