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 --> 春主升发应“养阳”,通达阳气“梳头功”

春主升发应“养阳”,通达阳气“梳头功”

梳头方法很多,这里要介绍的是梳头与气功按摩相结合的方法,即所谓梳头功。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人们清晨起来,洗漱梳理,本来是早已养成的生活习惯,为什么养生家唯独对春天梳头特别强调呢?

原来,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循环系统功能加强,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所以春天养生保健尤要顺应天时,顺应生理,务使肢体舒展,气血调畅。春天梳头,正是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着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内外上下,脏腑器官的相互联系,气血输养,全靠经络这个“中间人”在起作用。经络遍布全身,无处不到,所以气血能通达全身,发挥其生理效应,营养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人体中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许多经络,这些经络或直接地汇集于头部,或间接地作用于头部。头顶正中央有个“百会穴”就是因此而得名。所以通过梳头,结合气功按摩,内练精神,激发元气,外导经络,疏通气血,可使精神和脏腑得到修整。全身气血得以疏利,从而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防治头痛等作用。经常练习,可保持头脑清醒。心情舒畅,促进睡眠,增进食欲。保证头发乌黑,不白不落,不患感冒,无头风之虑。舂日梳头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防止大脑老化,有助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

早在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就曾明确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散风湿,使发不白的作用。《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也说,梳欲得多,多则去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书》也说,发多梳能明目祛风。大文学家苏东坡对梳头促进睡眠有深切体会,他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现代研究表明,头是五官和中枢神经所在,常练梳头,加强对颜面和头的摩擦,能疏通血脉,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使头发得到滋养,光润乌黑,发根牢固,防止脱发;能明目聪耳,缓解头痛,预防感冒;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脑溢血等病症的发生。同时也可促进大脑神经的血液供应,增强其机能,起到健脑提神,解除疲劳等作用。从而能够保持大脑清醒,防止大脑老化,延缓衰老。

梳头方法很多,这里要介绍的是梳头与气功按摩相结合的方法,即所谓梳头功,其做法如下:

先做气功预备式。正身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稍屈,百会顶天,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手,两眼睁开,平视前方,全身放松,年老体弱或因病不能站立的,可改坐位,采用自然呼吸,鼻吸口呼,均匀和缓。

放松后,两手缓缓上提,两掌心轻按前额,稍用力向下,经鼻口轻擦至下颌,再转向头后颈部,往上轻轻擦过头顶,回到前额,依此共按摩36次。第一次用力宜轻,尔后逐渐加重。

两手十指屈成自然弓形。自前额发际开始,经头顶向后,至颈后为止,轻抓头皮,然后以头部前后正中线为中心,两手逐渐向两边移开,同时轻抓头皮,至两耳上部结束。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宜轻,尔后逐渐加重。

十指仍保持屈弓,左右手各过头顶,分别自对侧耳上部发际开始,经头顶至两侧耳上部为止,轻抓头皮,然后,以两耳头顶的连线为中心,左手向前,右手向后,逐渐分开,同时轻抓头皮,至前后发际为止。依此共抓36次。开始用力宜轻,尔后逐渐加重。

恢复用手掌轻擦,两掌心贴头面,自前额开始,擦至下颌后,再翻向头后颈部,经头顶至前额止,依此共按擦36次,第一次用力稍重,尔后逐渐减轻。

慢慢收功。收功后,用梳齿整齐圆滑的木梳轻梳头发,按所需发型稍作梳理。

这种梳头方法,是梳头与气功按摩的有机结合,要求全身放松,呼吸均匀,两手动作柔和缓慢,抓擦要轻重适宜,开始时由轻到重,收功时由重到轻,轻则如鹅羽拂面,重则以不疼痛为准。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春三月  春主升发  梳头功  气功按摩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春季肝气正当令 养肝护脾6“妙法”        下一篇:

>> 返回春季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