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时余暑在,慎帖秋膘护脾胃
民谚有云:“立秋之日凉风至”,其实这“凉风至”并不会像我们想象之中,带来一个凉爽的秋天,黄河以北的地区,在早晚时会迎来一些凉意,但整个白天,尤其是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所以老百姓常讲:“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方地区更不用说了,此时则根本感觉不到秋凉的气息,仍旧受着酷暑的煎熬。
立秋之日尽管被认为是秋天的开始,然而,无论是气候特征,还是人们的感受,这时都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余暑未消,既有秋老虎发威,又有雨水频降,这就是中医里常说的“长夏”。
中医认为认为长夏属土,脾主长夏,此时要注意对脾胃的养护。在漫长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吃冻食,很多人都会出现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而且很多人相信“立秋抓秋膘”,一到了秋凉伊始就开始贸然进补,连续着大鱼大肉吃得过于油腻,或者大量补品补药往肚子里填,这样一来,骤然加重了脾胃的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一下子承受不了,很容易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另外我们说长夏的气候还没有完全到达“秋高气爽”的境地,尤其我国南方地区,还继续着“湿热蒸腾”,我们讲脾喜燥雨恶湿,脾阳是消化食物的动力,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它运化,而湿为阴邪,性黏滞,重浊难缠,一旦我们的脾脏被湿邪所困,就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人体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稀溏或者是人懒乏力,四肢倦怠等我们称为“秋乏”的不适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四肢怕冷、水肿等问题。
结合这两点,我们就要注意,在立秋之后,饮食上应以去暑补气,增强脾胃功能为保障健康的重点,即使想补也应是清补。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肉、太子参、茯苓等,都是非常适合长夏的清补健脾之品.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如果你所处的地区湿气比较重,还是要注意除湿,可以多吃些薏米粥、冬瓜粥、红小豆粥等有除湿功效的食品,同时记住对于过于油腻的食品或者大量的肉类一定要避免,这些食物都容易产生或加重内湿,伤及脾胃。
在起居上,这个时期也不能过于避热趋凉,乘凉时,尤其要盖好腹部。长夏昼夜温差加大,中午热早晚凉,暑湿隐藏在身体里不易散发。早上着凉之后就容易产生伏暑,表现出发热、腹泻等症状。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暑湿渐去秋燥来 顺时养阴与润肺 下一篇:夏秋之交话养生 燥暑夹杂重防病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春分养生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 【实战伤寒论】6个经典名方,搞定一本伤寒论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