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顺时养生 --> 夏秋之交话养生 燥暑夹杂重防病

夏秋之交话养生 燥暑夹杂重防病

夏秋交界时,易出现温燥,意思是又燥又热,而秋冬相接处是凉燥,是燥和凉。在立秋和处暑时的燥是温燥,是和夏季连着的,温度还没降下来。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一到立秋,气温虽然还那么高,但身体的感觉马上就跟前一段不一样了,不像以前那么潮、闷、湿,能喘得过气了。但感觉上的轻松,不代表这是一个可以放松警惕的季节。

燥暑夹杂 须重防病

俗话说:“过立夏,扇子架。过立秋,扇子丢。”秋天和夏天(湿热黏腻)不一样,湿没了,所以秋天主要是燥。而且,燥还要分两种:夏秋交界时,易出现温燥,意思是又燥又热,而秋冬相接处是凉燥,是燥和凉。在立秋和处暑时的燥是温燥,是和夏季连着的,温度还没降下来。

在这个过渡时期中,有时会有冲突,比如说湿和燥有冲突,我们从夏季过来,湿还存留在体内,而外面则开始燥了,人就会出现各种冲突的表现。这得根据情况,如果有湿的就治湿,有燥的就治燥。如果外燥,里面湿,那就得兼顾。治湿可以用薏苡仁、红小豆煮水,治燥用梨水、酸梅汤等,随着气候变凉,会慢慢转好。

另外有一部分人有伏暑(暑在里面潜伏着),这样的人肠胃不好。暑必夹湿,秋燥伤肺,一面咳嗽,一面大便溏泄,这得根据轻重缓急,有时单独治一个,有时两者兼顾。

再比如老人,一般阳气、阴气都衰弱了,他们在气候阴阳转化的过程当中,转化得不好都容易得病。像晚上18℃,白天32℃,温差大适应不了。所以,这个时候老年人更得注意保健。还有人一到秋天就犯喘,有的人体内夹湿,又吃很多瓜果坏肚,这个时候肠道门诊病人很多。总之,这个夏秋交替的时节,是应该提高警惕的时候。

养阴润燥 保护脾胃

在秋天人容易口干,可以喝点酸梅汤或吃些酸梨、山楂、秋梨膏等,少吃辣的食物,感觉就不那么干燥了。这就是所谓的“酸甘化阴”,可以应对秋燥。

有人问了这个梨怎么吃呀,是煮着吃还是生着吃?要我说,这得分人。年轻人吃多点少点都没关系;对于老年人来说,梨偏寒凉,肠胃凉的人得注意;偏阳虚的人容易腹泻,不要吃太多。还有一种人,平时脾胃虚寒,大便不成形,不能生吃梨;可以煮梨吃,减轻凉性。我吃梨一般熬的时间比较长,寒性会减小很多,对肠胃不好的人来说,吃些软乎、暖乎、烂乎的比较好。如果煮得时间短和生的差不多。此外,梨皮滋阴的效果较强,吃的时候应保留。

还有一种办法,脾胃虚寒容易肚子疼的人,吃梨的时候可以加点姜。这就好比咱们现在喝的酸辣汤,酸味养阴,辣味养阳,如果您感觉身上比较干,肠胃又不好,酸辣汤就正合适。中医治病用药也有类似的法子呢。

动静有度 身心调和

在立秋和处暑这段时间可以多睡,睡眠多了就不会干。因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睡得好就能养阴,面容就好。若昼夜颠倒,废寝忘食,就容易面容很差,口干舌燥,鼻干咽燥。所以,建议大家早些睡觉。

但对现代人而言,良好的睡眠似乎成了奢侈品。中医理论认为,人的阴阳是有消长规律的,晚上阳气应该降下来。如果没降下来,一是因为脑子没静下来,心情不好;二是行为因素,晚上做很多事;三是不良环境,像高温、亮光或噪声,有的人夜生活特别多,就不容易入睡。人做事应该在早上,早晨阳气上升,事半功倍。

对睡眠不好的人,那就得吃点帮助安静的东西。比如吃些酸枣汁、桂圆、酸奶、香蕉猕猴桃、苹果都行,还可喝点萝卜汤,往下顺气;热水烫烫脚也行,或喝点酸奶也行。在药物治疗上,中医认为酸苦涌泄为阴,辛甘发散为阳,故适合的人可早服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但酒为热性,晚上就不要喝了。此外,靠长期服用安眠药也不是好办法,本该休息却强打精神,过后又用安眠药强加抑制,更加扰乱了人体的生物节律。

除改善睡眠,秋天适合登高远望。秋天与肺对应,容易悲伤;到晚秋的时候,秋风扫落叶,人更容易悲哀。此时,可以选择积极向上的事,与之中和,勿使秋悲太过;如秋游散心,舒缓精神。

总之,这个季节最大的特点是由湿变燥。从饮食来讲,可以用酸味的东西化阴来克燥。这个季节是一个由阳到阴的过程,要注意养阴,让身体静下来,睡好觉;此外,情绪上需要“中和”,拥有好心情才有好生活、好身体。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夏秋之交  养阴  润燥  燥暑夹杂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立秋之时余暑在,慎帖秋膘护脾胃        下一篇:夏秋交接属长夏 健脾除湿有8法

>> 返回顺时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