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秋冻四注意
常说的“春捂秋冻”中的“秋冻”是指秋季到来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即增衣,应循序渐进地添衣保暖,以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儿童体温调节能力尚不成熟,在忽冷忽热的天气下比成人更易染病。因此在提高儿童对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的耐寒力的同时,“秋冻”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循序渐进 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发育不成熟,不能单纯地强调“冻”,即使秋冻也要从耐寒锻炼开始,逐步进行。入秋后,父母可逐渐培养孩子用冷水洗手、洗脸,但注意每次冷水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当天气变化反常,气温急降时,如果仍坚持“秋冻”,不给孩子保暖,势必会伤风感冒,体格差的孩子会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所以,家长一定要掌握气温变化,及时地给孩子增减衣服,必要时仍需适当保暖,不可一味地“冻”,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掌握。
冻中有动 有些儿童穿得太多,会使行动尚不灵敏的宝宝活动起来十分不便,如果穿着适宜,宝宝活动自如,运动量也会增加,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宝宝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中医认为,小儿是阳气偏旺之体,过暖则会助长阳气而消耗阴液。通常宝宝穿着只要比成人多一件就行,大些的儿童可以和成人一样多,甚至还可以有意让宝宝略微少穿一点,以锻炼御寒能力。同时,御寒锻炼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质和大气温度变化灵活掌握,使其逐渐适应。
冻中有暖 背暖 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发生。但不可“过暖”,否则背部出汗多,易因背湿凉而患病。家长应当经常检查儿童背部是否出汗,温度是否过高,以便调整衣物。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的重要一环,睡觉时为孩子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头凉 儿童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1/3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容易导致心烦头晕而神昏,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先从头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不宜盲目跟风 体质较虚弱的儿童不应实施秋冻锻炼,有先心病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贫血、营养发育不良、反复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慢性胃肠疾病的儿童,以及免疫低的儿童,因为他们对气候比较敏感,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大时容易感冒,所以不可以给儿童盲目实施秋冻训练。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秋冻 宝宝秋冻 春捂秋冻 体温调节能力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偏怯弱质儿童的食疗药膳调理 下一篇:无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