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辨证体系提供新认知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从《伤寒杂病论》到历代医家的探索,再到当代中医诊断学大家朱文锋创立证素辨证学,其发展得到不断进步和完善。南京中医药大学吴承玉潜心研究40余年,在参阅大量中医理论文献并调查古今医案及临床21206份病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创建中医藏象辨证体系,并出版了《中医藏象辨证学》,实现了辨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藏象辨证体系是在中医藏象理论指导下,遵循“以象测藏、从症辨证”的原则,分析临床信息,识别疾病当前阶段藏系统的病位与病性,概括为完整、规范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吴承玉提出“以藏系统为病位核心,按病性分类立证”的证体系,将中医辨证与五脏系统生理病理紧密结合,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认知模式。
构成证(简称Z)诊断的核心为藏象辨证要素(简称Xn),来源于临床信息,主要从四个方面获取:一是对该证诊断具有特殊意义的最常见症状以及特异性症状,能明确提示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在诊断上具有特定意义,为主症(简称A);二是一般伴随症状,在该证中出现频率较高,在诊断上具有完善性和辅助性意义,可帮助确立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或不同程度地顾及该证的变异型、非典型型、过渡型的诊断,为次症(简称B);三是舌脉变化(简称C);四是西医学检验指标(简称D)。
藏象辨证要素的辨识包含12条组合规律:⑴A+B+C+D→Xn→Z;⑵A+B+C→Xn→Z;⑶A+B+D→Xn→Z;⑷A+C+D→Xn→Z;⑸B+C+D→Xn→Z;⑹A+B→Xn→Z;⑺A+C→Xn→Z;⑻A+D→Xn→Z;⑼B+C→Xn→Z;⑽B+D→Xn→Z;⑾C+D→Xn→Z;⑿A1+A2+……+An→Xn→Z(An代表多个并存的主症)。由此确立了由临床信息辨识藏象病位、藏象病性,再由藏象病位、藏象病性组合成证的藏象辨证思维模式。
藏象辨证体系突出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病证结合”的辨证原则,不仅奠定了辨证规范化的基础,使中医临床辨证有规律可循,而且体现圆机活法,因人制宜,符合个体化诊疗模式的特点。同时将中医学“辨证”与西医学“辨病”相结合,实现临床既针对现阶段的即时性,又把握全病程的预见性,是中西医学兼容互补的一个范例。藏象辨证理论还潜藏建立智能辨证软件的应用前景,可为未来中医智能诊疗系统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藏象辨证 中医藏象辨证 中医智能诊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