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趣说博物馆与中医文化

趣说博物馆与中医文化

我国的医学博物馆,如北京首家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原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南路,后迁址至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公寓院内,2003年对外开放。

中国古籍中,并没有“博物馆”这个词,唯有“博物”二字,大意就是见多识广、博识多知。博物馆一词源自希腊语的“缪斯”,原义是指供奉掌管艺术、科学的9位缪斯女神的神庙。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出现于17世纪,以英国牛津市中心博蒙特街上的阿什莫林博物馆的诞生作为标志。阿什莫林博物馆,也是世界博物馆史上第一个集收藏、陈列、研究为一体,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知识的近代博物馆。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收藏家。为了让自己的收藏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8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中国历史悠久,然而专门成立博物馆才有100余年的历史。晚清状元张謇是私人创办博物馆的中国第一人。他虽为状元,但对仕途并无兴趣,而是大力发展工商实业。同时,张謇也致力于教育,开办师范学校以及商业、医学等专业学校。他强调学生应到自然中去学习。为了便于师生“观摩研究”,张謇决定筹办一所博物馆。1905年1月,“南通博物苑”破土动工。从那一天起,中国的博物馆开始了百年之旅。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非故宫博物院莫属,这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华文物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

张謇也是我国现代中医药学校的奠基人。他认为:“医之发达与否,有关民族之强弱,人生所需不可无医。”南通大学医学院的前身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即于1912年3月由张謇兄弟两人合办,是我国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学院校之一。百年岁月,历经沧桑。今天的南通大学医学院,秉承先生办学的初心和育人理念,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已为国家输送和培育了一万多名德医双馨、中西结合的优秀人才。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与修建,彰显着艺术审美的品位。例如,宁波博物馆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师王澍先生的作品。为了留住“乡愁”,该博物馆外墙上,使用了大量宁波老建筑上拆下来的旧砖瓦,有的墙面是倾斜的,仔细看还能发现砖瓦上当年烧制时留下的符号。这座博物馆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再如苏州博物馆新馆,其设计出自建筑大师贝聿铭之手。该建筑在形式上体现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用现代几何形亭台楼阁形成空间序列,造成一种室外庭院空间的感觉,采用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和谐适度设计原则,把中国人传统的含蓄心境与周边环境相契合,成为一座既生动体现了苏州传统庭院式园林建筑风格、又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检备案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了4510家,并且这个数字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博物馆数量并不少,然而,与发达国家每5万人一座博物馆尚有很大距离。博物馆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教类、医学类、民俗类等不同类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博物馆,对于公众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普等教育,有着积极重要意义。

说起我国的医学博物馆,如北京首家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原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南路,后迁址至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公寓院内,2003年对外开放。它承载着御生堂老药铺近400年的历史,创立之初一直着重于整理御生堂老字号历史资料,但在近万件的藏品中有一大批其他多个知名老字号的东西。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遂肩负起了传承中国医药理论精髓、保护收藏中医药历史文物的历史重任,成为目前中国国内三大中医药博物馆之一。

又如,坐落在云南中医学院内的博物馆,人们常被其秦汉时期的建筑特征加上颇具傣族庭院风格所吸引,那厚重而又不失飘逸之风,棱角分明却也和谐相因相生的特殊感觉,惹人驻足观瞻。据说此建筑曾获得首届“云南卡瓦格博优秀建筑创作奖”。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600多平方米,分为共3层,有12个展厅,每层4个,一楼为中医药历史文化展厅、中医西传展厅和云南中医学院院史馆;二楼为云南民族医药展厅(云南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特色诊疗、成果和民族药标准展厅);三楼为中药标本展厅(《滇南本草》展厅、《神农本草经》展厅、传统药材展厅和云南特色药材展厅)。博物馆也是沟通人们对中国中医学传统特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的一种载体形式,任重而道远。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博物馆  中医文化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寒露美食话螃蟹        下一篇:中医养人,书法养心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