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但愿人间无苦海,丝丝甜意祝圆融

但愿人间无苦海,丝丝甜意祝圆融

甘蔗在药膳中的使用,是中医养生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视,并且在中医药史甚至社会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甘蔗

“绿阵连烟垠,风雨化精节。玉露含青紫,沁彻哲人心。”这是古人对于甘蔗的赞颂,从诗句中可以看出,甘蔗沁人心脾,给人以清凉之感。唐代诗人王维在《樱桃诗》中写道:“饮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而大医学家李时珍对甘蔗则别有一番见解,他说:“凡蔗榕浆饮固佳,又不若咀嚼之味永也”,将食用甘蔗的微妙之处表述得淋漓尽致。

甘蔗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和胃止呕、滋阴润燥之功效,作为清凉的补剂,对于治疗低血糖、大便干结、小便不利、反胃呕吐、虚热咳嗽和高热烦渴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实为消夏暑秋燥之良药。如今恰逢甘蔗的上市时间,对于秋冬时期干燥的环境,很多人常感到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反应能力降低,这时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润喉去燥的水果,会使人顿觉清爽舒适,所以甘蔗实为这时养生的佳品。但要特别注意,由于甘蔗性寒,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冬季吃甘蔗可能会感觉寒凉,如若配成药膳食用,不但美味,还可以治疗许多疾病。代表性的药膳配方有“蔗浆蜜粥”,将大米煮为稀粥,待熟时调入适量甘蔗汁和蜂蜜,再煮片刻即可服食。此粥可清热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燥热袭肺、干咳少痰,或痰少难咯、胸痛气急等。

提到甘蔗不得不说起它高含量的蔗糖成分,蔗糖发源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其实蔗糖在我们的社会中不仅仅是作为食物,而且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季羡林先生为糖写下30多万字的历史《蔗糖史》,他认为,在这种看来微不足道的东西背后,“隐藏着一部十分复杂的,十分具体生动的文化文流的历史”。美国学者西敏司在其人类学代表作《甜与权力》的第一章中就明确指出:“人类的食物偏好位于其自我界定的核心地带:在人们看来,那些吃着与自己截然不同的食物,或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吃类似食物的人,往往与自己有着天壤之别,甚至更为低等。”一个民族的食物作为本民族的透视镜,几乎可以透视出该民族社会和文化特征及其变迁的所有方面。

所以说,当我们吃着甘蔗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我们所品尝到的“甜”背后有多少的“苦”。如“饮食人类学之父”、美国学者西敏司所说:“当人们一旦习惯于糖的食用,而欲求糖的人群能获得近于无限供应的糖时,意义和权力触及到了一起。这就是生产为什么必然会与消费相联系,以及所谓的内在意义必然会与更大范围的‘外在意义’相联系的原因”。

甘蔗在药膳中的使用,是中医养生智慧的结晶,彰显着人们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视,并且在中医药史甚至社会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但愿人间无苦海,丝丝甜意祝圆融。”这是古人带给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甘蔗  清热解毒  生津止渴  和胃止呕  滋阴润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诗词中的红叶及其药用价值        下一篇:晨斋枸杞一杯羹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