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辛弃疾知医懂药会看病

辛弃疾知医懂药会看病

辛弃疾政能做官,武能带兵,文能做词,医能救人,属于难得的全才。实际上,在辛弃疾生活那个时期,具备像他这种才能的人并不少见,这和当时政府重视与提倡医学有关。

辛弃疾

提起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在诗词方面的贡献。他的词被归入豪放派,与苏东坡一起被尊称为“苏辛”,郭沫若先生以“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来称赞他。辛弃疾是一位能够领军打仗的人,他曾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还建立了一支能打仗、有威慑力的“飞虎军”。他有《美芹十论》《九议》《议练民兵守淮疏》等条陈战守之策,23岁那年还留下了夜捉叛徒张安国的壮举。但如果说辛弃疾还知医懂药能看病,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中药为信使 鸿雁传笃情

辛弃疾21岁那年带兵打仗,当时他新婚不久,给妻子写了封信以表达思念之情:“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这封信仅91字,却包含了24味中药名,分别是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黄、柏叶、桂枝、苁蓉、水银、半夏、薄荷、钩藤、常山、缩砂、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读来连缀巧妙,感情真挚,生动自然。

辛弃疾的妻子范氏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太学生范邦彦的女儿,同样知书识字,亦可赋诗填词。接到辛弃疾的信后,她也用中药名给夫君回了一封信:“槟榔一去,已历不能下,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今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叩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及书,菇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这封隐含夫妻之情的信中也包含了15种中药名,分别是:槟榔、当归、使君子、刘寄奴、芍药、天南星、忍冬藤、白及、黄连、豆蔻、丁香、三七、西河柳、将军(大黄)、益母草。两封信不着痕迹,尽收亲情。如果不是对中草药名了解,是很难用得这么自然到位的。

系列定风波 风来草木香

辛弃疾以“定风波”为题写过一组词,其中一首写于南宋淳熙十五年,名为《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这首词中隐含(同音)或直用了十多个药名,但不显突兀。这些药名为:商陆(山路)、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无荑(吾已)、防风、常山、栀子(知子)、紫草(子草)、海藻(海早)、甘松、竹等,药名与词意浑然一体。讲述了辛弃疾与婺源医友一起游雨岩和月夜抒怀的故事,两人相惜。

另一首《定风波》则与上词有关,因为词中有“再和前韵药名”的说明。其词曰:“仄月高寒水石乡。倚空青碧对禅床。白发自怜心似铁。风月。使君子细与平章。已判生涯筇竹杖。来往。却惭沙鸟笑人忙。便好剩留黄绢句。谁赋。银钩小草晚天凉。”这首《定风波》中的药名则包括寒水石、空青、法子(半夏)、莲心、使君子、邛竹、蚕砂、硫黄、小草(远志),既表达了词意,又不显得牵强,表明了辛弃疾对中药名称的准确透彻理解。

鲜为人知的是,“无病呻吟”这个成语也是辛弃疾“发明”的,出自他的《临江仙》词:“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薏米愈疝气 嫌医索酬多

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一书中记载了辛弃疾以薏苡仁治疝气的故事。故事说,辛弃疾从北方抗金回朝后留在当时的南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做官,当时得了疝气病。他自己便将薏苡仁炒成金黄色,然后煮烂研制成膏,每次用无灰酒调服二钱而渐愈。“南宋程沙先生晚年亦得此病,辛亲自传授此方而治愈”。

薏苡仁是药食两用的草本植物,原产于越南中部,据《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记载,薏苡仁系东汉初年马援出征交趾(今越南)时带回来的,不但能够健身强体,还能治疗瘴气,故后来广为栽培。中医认为,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辛弃疾以此治愈疝气病症,说明他对薏苡仁的功效及特性是有相当了解的。

《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说的是辛弃疾与“善医”的马荀仲交好夜游的故事,但他与另一位医生的交往似乎就没有那么和谐了。辛弃疾写过一首《好事近·医者索酬劳》,词曰:“医者索酬劳,那得许多钱物?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下官歌舞转凄惶,剩得几枝笛。观看这么火色,告妈妈将息。”这词说的是辛弃疾妻子范氏生病时请医生为其治病,医生索医资的事情。宋朝周辉在《清波别志》里提到过这个事情,说辛弃疾无钱付医资就将40岁的小妾抵给了那位医生。此事难辨真伪。

辛弃疾政能做官,武能带兵,文能做词,医能救人,属于难得的全才。实际上,在辛弃疾生活那个时期,具备像他这种才能的人并不少见,这和当时政府重视与提倡医学有关。当时认为“医国医人,其理一也”,出现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观点,文人知医、通医成为风尚,“儒医”之名即诞生在这个时期。清代徐松在《宋会要辑稿》中对此评价为:“儒而知医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无儒不通医,凡医皆能述儒。”

当然,知医并非从医,但正是由于具有一定学识的文人积极参与,才更好地促使了中医知识的传播。而将中医入诗赋词则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药文化内涵,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辛弃疾  知医懂药  疝气  医国医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菖蒲乃端午节防疫驱邪之灵草        下一篇:晨斋枸杞一杯羹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