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寒地中医概况与儿科传承

寒地中医概况与儿科传承

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寒地环境造就了寒地中医,在寒地中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寒地中医儿科亦随着寒地中医的发展而日渐繁荣。

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寒地环境造就了寒地中医,在寒地中医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寒地中医儿科亦随着寒地中医的发展而日渐繁荣。在传承各家学说的同时,根据北方儿童生理病理特点,追溯历史,梳理脉络,团结区域内各中医儿科工作团队,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寒地儿科”学说,构建了寒地儿科学术流派体系,使之成为全国中医儿科学术流派的重要一支。

寒地环境孕育龙江文明

我国东北及内蒙古等地属于高寒地区,在地理资源方面,水绕环山,沃野千里。在历史早期,由于气候寒冷,人烟稀少,东北黑土地的开发处于封闭状态。由此,“北大荒”作为东北的代名词在清乾隆时期闻名于世。直到清末民国时期,随着“闯关东”的发生,中原人口大量进入东北,同时也将中原农耕文化带入,黑土地开发逐步兴起。

寒地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寒地文化。东北平原包括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松辽平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以黑龙江为例,其主要位于松嫩平原,南部与吉林接壤,是中国最北端以及陆地最东端的省级行政区,作为中国延边开放的重要窗口,是亚太地区陆路通往俄罗斯和欧洲大陆的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外多民族及不同文化汇聚于此,孕育出了独特的龙江文明。

龙江中医多元融通

寒地中医具有寒地文化特色。据《黑龙江省志·卫生志》记载,本地区的医疗在古代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医。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从内地俘虏来的10万人中便包括汉医官,当时流传的中医药书籍有《素问》《圣济总录》等,带动了中医药的传播与发展。清代,中医药的各种理论和临床知识传播至黑龙江地区。据统计,1911年黑龙江宁古塔有中医内科医生19人、外科医生4人、妇科医生2人、儿科医生3人、喉科医生2人、眼科医生1人、牙科医生1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黑龙江地区有中医622人,学徒261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中医快速上升为2749人,占医生总数的77.5%。

由于独特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诸多因素,寒地中医发展过程中不仅汲取了满医、蒙医、朝鲜医、中医等不同医学的长处,还结合了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特殊的民族医药经验。寒地中医在黑龙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龙江医派,其学术根源亦是地方民族医药经验与全国各地医学的融合。龙江医派诸医家秉承中医经典,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多元融通,博采众长,衷中参西,融会新知,形成了寒地中医的特定内涵。

被誉为黑龙江“四大名医”之首的高仲山,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造诣颇深,又基于《内经》原义,对温病伏气发病见解独到,尤精于诊治热病。他在数十年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治疗时行感冒发热的经验:“喉痹,咽喉红肿,闭塞有不通之势,甚则肿塞不通而死,急用玉钥匙吹之,以开其喉,继之以普济消毒饮治之,时行感冒发热咽痛,亦用此法。”

国医大师张琪精研仲景之书,善用大方复法医治疑难杂病。他认为伤寒贵在辨证,审病机,明方义,才能异病同治。张琪总结出中医治疗肾病26法,并分别制定了有效方药,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寒地儿科有序传承

追古溯今,鲜有对寒地儿科发展的专门记载,目前最早的关于寒地儿科的记录应为清代宁古塔内有3名儿科医生,但学术发展及典籍传播等未有明确的史料记述。

1949年,黑龙江省有中医2749人,大部分散在农村。1953年末,黑龙江省城乡仅建立了9所中医院。1959年4月,在黑龙江地区首次成立了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后改名黑龙江中医学院,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同年设立中医儿科专科班,聘请诸多富有临床经验的名师授课,对寒地儿科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63年学院正式建立附属医院,1982年附属医院开设中医儿科科室。

首任黑龙江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刘青、黑龙江中医学院原伤寒教研室主任邹德琛,黑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孙文廷等融汇中西、师古不泥,为寒地中医儿科事业栽培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至此,寒地儿科学术流派体系初步形成,并开启了新的篇章。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寒地中医  寒地中医儿科  龙江中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民国时期济南四大名医        下一篇:杂说葫芦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