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发热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发热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发热是邪气与正气相抗争的反应,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身热”,此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证治经验非常丰富。

中医学认为发热是邪气与正气相抗争的反应,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谓之“身热”,此后历代医家均有论述,证治经验非常丰富。

辨别要领

明时令:发病的季节与气候状态。

判病势:缓起或骤发,变化态势。

知发时:发热出现或加重的时辰。

识病位: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三焦、气、营、 血、脏腑等。

审病因:六淫、疫疬、毒邪、饮食、劳倦、七情、禀赋等。

别病性:风、寒、湿、热,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

析病机:求证之本,分析证形成的机理,求其成证的本质。

分类证治

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表卫证的特征,多因外邪所致,亦可里热内郁而作。常见有以下诸证:

风寒束表(表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关节或痛,口不苦渴,小便清白,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常浮。治以辛温解表,方如荆防败毒散等。

风热袭卫(表热):发热畏寒微汗,口干喜饮,头或痛,咽干,小便淡黄,大便或干;舌尖边红、苔薄白干或少黄苔,脉应浮数。治以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等。

湿邪困表(表湿):恶寒发热无汗,头胀身重而痛,口淡且黏,小便清白,大便或溏;舌淡红或胖兼齿痕,苔白薄腻,脉或浮濡。治以芳化透解,方如藿香正气散等。

湿热郁卫(表湿热):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为甚,头身重倦,或胸脘闷胀,口苦喜温饮,小便淡黄,大便或溏黏欠畅;舌淡红,苔黄薄腻,脉或濡数。治以芳透清利,方如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加减。

暑湿兼寒:高热恶寒无汗,头身重着,脘闷心烦,口渴喜温饮,小便短黄,大便或溏;舌淡红或红、苔黄腻干,脉数。治以清暑利湿、疏解表寒,方如新加香薷饮合六一散等。

表寒里热:高热恶寒无汗,口渴喜饮,头身疼痛,小便黄,大便或干;舌尖红,苔黄干,脉应浮数。治以清里解表,方如银翘白虎汤等。

里热拂郁:发热畏寒汗出,口干渴喜凉饮,心烦或咽痛,小便量少,大便或干;舌尖边红、苔黄干,脉数。治以清里热,方如黄连解毒汤等。

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

寒热郁于少阳:寒热往来,或汗出热解,胸胁不舒,口苦不渴,欲呕纳差,小便清白,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或根少苔,脉应弦。治以辛泄少阳,方如柴胡汤加减等。

热痰阻于少阳:寒热往来,或汗出热解,胸胁不舒,口苦而渴,或呕痰涎,小便黄少,大便正常;舌淡红或尖边红,苔黄腻干,脉常弦数或滑。治以清解少阳,方如蒿芩清胆汤加减等。

膜原浊热:憎寒壮热,起伏不定,汗出不解。口苦黏不渴,胸闷呕恶,头重痛烦躁,小便或淡黄,大便或干;舌红、苔厚浊披黄,脉或弦滑。治以化浊清热护阴,方如达原饮加减等。

单热不寒:单发热不恶寒,是里热的特征。

气分热:

(1)肺热壅盛:壮热咳嗽,痰黄喘促或汗出,口渴喜凉饮,小便黄少,大便或干;舌淡红或红、苔黄干,脉多滑数。治以清热宣肺,方如麻杏石甘汤加减等。

(2)胃热炽盛:壮热汗出,口渴引饮,口臭心烦,小便黄少,大便或干;舌淡红或红、苔黄干,脉应滑数或洪大。治以清胃养津,方如白虎汤加减等。

(3)肠热内结:发热午后甚,或汗出,大便秘,腹胀,口苦渴喜饮,烦躁或谵语,小便短赤;舌淡红或红、苔黄或厚而干,脉应沉数。治以凉下调气,方如大承气汤加减等。

(4)脾胃湿热:发热午后甚,汗出稍退旋而又盛,口苦渴不喜饮或喜温饮,胸脘不舒,纳呆欲呕,身目或黄或肤见白?,小便黄,大便或溏;舌淡红或齿印、苔黄腻,脉或濡数。治以清热祛湿,方如王氏连朴饮加减等。

(5)大肠湿热:发热口苦腹痛,泄泻色黄或下痢脓血,肛门灼热, 或里急后重,小便黄少;舌淡红、苔黄腻,脉应滑数。治以清化凉血,方如黄芩汤加减等。

(6)膀胱湿热:发热口苦,尿黄或赤、频急或痛,小腹拘急,大便或干;舌淡红或红、苔黄腻干,脉应濡数。治以清热利湿,方如八正散加减等。

气营热:壮热口渴喜饮,心烦不宁,小便黄,大便或干;舌绛、苔黄干,脉数。治以清热凉营,方如玉女煎加减等。

气血热:壮热口渴喜饮,鼻血、齿血或吐血,肌肤红斑,小便黄少,大便或干;舌绛、苔黄干,脉常细数。治以清热凉血,方如化斑汤加减等。

营分热:发热夜甚,口干渴不甚饮,心烦或谵语,皮肤红疹,小便黄,大便或干;舌绛、少苔,脉细数。治以凉营清热,方如清营汤加减等。

血分热:发热或夜甚,口干不渴,鼻血,齿血或吐血,红斑密布,小便短赤,大便或干;舌深绛无苔,脉应细数。治以凉血清热,方如犀角地黄汤加减等。

低热:可出现于午后或夜间,是余邪未尽或正已亏虚的特征。

湿热未尽:午后低热微汗,口少苦黏,脘中微闷,知饥纳少,小便淡黄,大便或溏;舌淡红、苔薄腻少黄,脉应濡。治以清化疏络,方如清络饮加减等。

阴虚内热:午后或夜间低热无汗,手足心热,口干不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舌红或裂、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方如青蒿鳖甲汤加减等。

气虚热郁:午后低热汗出,头晕肢乏,气短懒言,口苦不渴,知饥纳少,小便清白,大便溏软;舌淡、苔薄白少黄,脉细弱。治以补气祛热,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瘀血内热:入夜或午后发热,口干不喜饮,身痛定处或有肿块,小便淡黄,大便或干;舌暗红或青紫或瘀点斑、苔少,脉当涩。治以化瘀清热,方如血府逐瘀汤加减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学  发热  邪气  正气  身热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少阴病一例        下一篇:玉液汤治元气不升之消渴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