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中医儿科内治法用药特色

中医儿科内治法用药特色

小儿机体“形气未充”,对中西药物的反应均十分灵敏,用药时必须根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轻重区别对待。儿科治疗不仅要及时、正确、谨慎,还必须中病即止。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完全相同,比如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因此,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如果用药不当,很容易引起不良反应。中药汤剂内服是中医治疗儿科疾病的重要治法,在用药上具有如下特色:

汤剂是中医儿科内治法应用最多的剂型

临床用药一般要因人、因病、因时而选择不同剂型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发热患儿的治疗,一般以汤剂疗效最好,若患儿呕吐而无法服药可改为直肠给药。由于汤剂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成为中医用药的第一大剂型,中药汤剂内服也是中医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

治疗原则强调及时、正确和谨慎

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之体,病理特点为发热容易,变化迅速,寒热虚实转化快。所以,小儿一旦患病,首先要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其次要用药适当、剂量准确,中医用药讲究驱邪不伤正,儿科用药更是如此,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脏腑娇嫩”这个体质特点,做到不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并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第三是用药要谨慎,对大苦、大寒、大辛、大热之药,特别是有毒之药物以及有损伤之治法,一定要谨慎应用。

要中病即止,疗程不宜长

小儿机体“形气未充”,对中西药物的反应均十分灵敏,用药时必须根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轻重区别对待。儿科治疗不仅要及时、正确、谨慎,还必须中病即止。

苦寒的中药会削伐生发之气,如果用时过长可使正气受损,脾胃受伤,常可出现头晕乏力,气短自汗,纳食呆滞,甚者呕吐泄泻,时时腹部冷痛等;辛热的中药足以耗损真阴,损伤津血,轻者出现“上火”症状,如咽燥干痛,口渴欲饮,鼻部出血,大便干结,眼鼻发干等,重者可出现头晕失眠,口渴欲饮,入夜盗汗,午后潮热,小便短赤等;攻伐之剂用之不当会引起患儿气阴亏损,或导致呕吐、泄泻不止,出现气虚液脱,造成失水及电解质紊乱。

如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常用消食导滞之品,当患儿因食滞内停,用消导药后腹胀消失,大便通畅,舌腻化净,胃纳即可好转,此为食滞已消的表现,如果错认为这些消食导滞药可用来开胃口,而继续长期服下去,将适得其反,不仅胃纳又会转呆,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及脾虚气弱的症状。再如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出现高热不退,汗不出,可用辛凉解表、苦寒解毒药治疗。一般用2~3天,高热一退,方中发散与苦寒药品,就应减少,一般再用药l~2天就可停药。

小儿中药剂量有特色

对西药而言,调配小儿的处方时,都必须按成人剂量换算。也就是说,西药的小儿剂量一般是小于成人的剂量。小儿中药用量,在临床处方用量时,不能简单地把成人的用量用于小儿,必须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方面,采用合理的用量,中药小儿剂量应大则大,应小则小。

由于小儿用药时间较短,加上给服时药物多有浪费,所以小儿中药用量按年龄较成人相对较大,尤其是益气健脾、养阴补血、消食和中一类药性平和的中药,更是如此。但对辛热、苦寒、攻伐及药性较猛烈的药物,在使用时对其用量必须严格按比例计算。为方便临床上计算方便,可按成人中药一般用量为准进行折算:如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成人量的1/3~1/2,幼儿及幼童用成人量的2/3,学龄期儿童用成人量。成人一般用量,可按《方剂学》或《中国药典》所制订的标准,但决非最大用量,更不是医生的个人经验用量。在具体计算用量时,还要注意以下方面。

疾病轻重不同,用量应有所变化:若重急病儿,中药用量可随病情需要,增大用量,如治暑温证,高热、昏迷、抽搐,对清热解毒的中药如生石膏板蓝根紫草连翘等,均要用大剂量才能奏效,此时可能超过成人剂量。

处方中药味多少不同,用量也有一定变化:药味特别少的处方,只要不是攻伐和有毒性中药,用量可稍为增大。如补虚用的处方,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每味用量可增加1/4~l/3;再如早产的新生儿,机体功能较低,常用单味别直参3~4.5克煎服,其用量已超出比例用量2~4倍。若药味较多的处方,主药不减,辅助药可适当减小。

严格控制药性猛烈中药用量:有两类中药要严格控制用量。一类是药性偏热、偏寒,或有引起吐泻作用的药物,除了要慎用外,一旦进入处方,原则上按上述比例用量,但要加强观察,中病即止。另一类是剧药和有毒的中药,这类药物有专门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小儿应避免使用,特殊病例需应用时,也应从最小量开始,视病情变化再考虑适当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即应停止。

小儿汤剂的煎服法

小儿汤剂的煎煮,对于药物的先煎、后下、包煎和烊化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因小儿体质弱,胃容量小,加之喂药较困难,因而煎药要少而精,因此在煎煮时间、次数及煎出量又与成人不尽相同。

煎煮之法:在煎煮前,应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煎药开始用武火,煮开后改用文火。一般煮开10~20分钟,而调补的中药则煮30分钟。由于小儿用药量比成人少,一般只需煎一次,不像成人汤剂那样煎头煎、二煎。煎出的药量多少,可根据儿童年龄大小来决定:新生儿吃的汤剂,一日量只需煎出50毫升左右;婴儿为60~100毫升;幼儿及幼童为150~200毫升;学龄期儿童则应煎到250毫升,以上为常规煎药量。根据病情,还要灵活掌握煎药量,如病毒性感冒高热持续不退,用疏散表邪、清热解毒的中药是很有效的,但服药量不拘于以上的数量,可以煎得多一些,分3~4次服用。而素体脾胃虚弱的小儿,若患病后需服用中药汤剂,煎的药量可浓缩一些,较以上数量减少1/3左右,以免引起恶心呕吐。

服药之规:给小儿喂服中药汤剂是一件很细致的工作,由于患儿不懂服药的重要性,且中药汤剂苦涩,还会出现拒服或服后呕吐的情况。因此,掌握正确的喂药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多煎一些药量,分几次服;而慢性病一日可分两次服药。不管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小儿一日服中药汤剂的次数不得少于两次。如肺炎等急性病,每日中药应服3~4次。而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则应根据其发作规律服药,若发于夜间者,下午服药1次,临睡前再服1次;若发于清晨者,隔夜把中药煎好,清晨发作前服1次,次日白天再服2次;而昼夜持续发作,一日内服药次数不得少于3次。?

给小儿喂药,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对婴幼儿更要耐心,可以先喂几口药,吃少许甜食,慢慢再喂,每次喂药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对拒服的小儿,可固定头手,用小勺将药液送到舌根部,使之自然吞下,切勿捏鼻,以防呛入气管。?

汤药中可加适量调味品,如白糖、蜂蜜、冰糖、橘子汁等。如果脾虚的小儿,易大便稀薄,不能加蜂蜜,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加入后一定要再煮沸几分钟,以杀灭白糖中的杂菌等。

喂药时间应在两餐(或两次喂奶)之间,确保药物充分吸收和发挥作用。饭前服药容易刺激胃黏膜,饭后服药容易造成呕吐。药物的温度要适中,过热容易烫伤婴幼儿咽喉、食道、胃黏膜等;过凉则会造成胃部不适、肠道紊乱等,还会影响药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儿科  汤剂  中病即止  中药汤剂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李士懋拓展应用辛温发汗法        下一篇:产后催乳汤主治产妇缺乳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