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治风宜辨动静

治风宜辨动静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邪风外袭,表疏腠松,故四时邪气伤人,常依风导而入,因而外风为患,终多是邪合为病,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风痹、风水、风疹等等。

风性主动,善行数变,“动极者镇之以静”,风证治疗,为何还有动静之分?盖风邪有二,一曰外风,一曰内风,二风虽特性相同,但来源不一,导致疾病发生的机理大异,临床用药岂可不辨因由。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邪风外袭,表疏腠松,故四时邪气伤人,常依风导而入,因而外风为患,终多是邪合为病,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表证、风痹、风水、风疹等等。即便伤风一证,从其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或见喉痒、咳嗽、鼻塞等脉症分析,也可知实为风寒表证的轻浅表现,正如《景岳全书·伤风》篇所说:“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

风与寒合,多自皮毛而入;风与热配,喜从口鼻而侵;风湿相随,常犯肌表经络。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故邪风外袭,肺卫首当其冲。朱丹溪曰:“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张景岳谓:“风邪犹在,非用辛温必不散也。”均道出了邪从外入,必须驱其于外之理。故善治外风者,皆以“祛风”为要,如疏风散寒、祛风除湿、散风消热等法;又如治疗风痹的防风汤,治疗风水的越婢汤,治疗风疹的消风散等方。上法上方常取荆、防、羌、独、芷、蒿、麻、桂,以及生姜葱白薄荷桑叶、南星、白附子等辛味之属为主药。是因辛者能散能行,其性一字以蔽之:“动”。祛风外出,非动药不应;且动药可使其他外邪在体内无静藏之地,故曰:外风能导邪而入,祛风可鼓邪而出。

彭某,女,19岁。1978年11月患急性肾盂肾炎,经呋喃坦丁、各种抗菌素和中药治疗,血尿消除、尿急尿浊减轻,但面浮肢肿反复出现,小便常规检查仍间常出现蛋白和少量红、白血球,家长将其接回长沙就医。1979年7月在湖南某医院作尿培养和药敏试验。小便中发现有大肠埃希氏菌、肠间链球菌;青、链、红、氯、庆大霉素与三甲氧基苄氨嘧啶,均有抗药性,于1979年8月6日来诊。自诉身重疲乏,时有发热,晨起面浮,下肢作胀,尿少而急,有时尿浊,但无尿频尿痛;纳呆,间作咳嗽,有时感腿软腰酸。察其睑肿面浮,舌质淡红、苔色薄白,脉浮略滑。翻阅病历,中药曾服过八正散、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加减。病已数月,久病多虚,似应从养肾健脾法入手,但发热、身重、咳嗽、脉浮,为风邪外袭,肺气失宣,卫阳被遏,营卫不和的见症。由于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尿少而急,尿浊、面浮肢肿。腿软、腰酸是为肾虚的见症,但此时不为主症,故病虽日久,脉症合参,仍应辨成风水为患,当以祛风清热、宣肺行水为先,拟越婢汤加减:麻黄5g,生姜10g,石膏24g,甘草6g,白术10g,桂枝5g,杏仁10g。水煎服,药后慎风。先后18剂,发热、咳嗽、身重、面浮消除,腰酸肢肿明显减轻,饮食增进,已不尿浊,小便常规检验结果恢复正常。但仍时感尿急,下肢无力。乃易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之法,方用春泽汤加减:明党参10g,桂枝5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柴胡10g,黄芩10g,滑石15g,甘草6g。10剂后精神转佳,下肢肿胀已瘥,尿急亦明显减轻。连服3次,小便常规化验及细菌培养复查,结果均正常而返回学习岗位。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治风  辨动静  邪风外袭  表疏腠松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手脚痉挛案治验        下一篇:升清阳降浊阴治痰湿内蕴眩晕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