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本草纲目》“发明”项:辟前人之未辟

《本草纲目》“发明”项:辟前人之未辟

《本草纲目》药物介绍于“主治”项之后设有“发明”项,究其内涵,诚如凡例所云:“以发明,疏义”,即以其补充“主治”论述之未详。

《本草纲目》药物介绍于“主治”项之后设有“发明”项,究其内涵,诚如凡例所云:“以发明,疏义”,即以其补充“主治”论述之未详。纵观发明项内容,载录历代医家关于药物论述,反映药物认识和使用的古今变化,阐发药物功用机理,分析药物的异同,介绍药物的配伍使用,注释药物毒性禁忌,并纠正前人认识之错误等,颇具特色,值得关注。

药物功用的古今变化

援引前贤之论,结合当今之说,从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病症,阐释药物的古今应用发展。此乃《本草纲目》发明项的主要内容,诚如李时珍所云:“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

茯苓古方不载,当今治疗杨梅毒。《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土茯苓:“【发明】时珍曰: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其类有数种,治之则一也。……惟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为阳明本药。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今医家有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不犯轻粉。病深者月余,浅者半月即愈。服轻粉药筋骨挛痛、瘫痪不能动履者,服之亦效。其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加人参七分;血虚加当归七分。水二大碗煎饮,一日三服。惟忌饮茶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法面、房劳。盖秘方也。”

关于首载于《本草纲目》的土茯苓,李时珍结合临床阐发其适应病证。说明杨梅疮即梅毒,古方没有记载,亦无此类病症患者。近来由于此病起于岭南,继而病传于四方。因岭南地势低而气候炎热,瘴气熏蒸,当地喜食辛热之品,男女淫猥放荡。湿热之邪蓄积日久既深,病发为毒疮,而且导致互相传染,自南向北,其蔓延遍及四方。皆是淫邪之人罹患此病。其病虽有多种类型,但治疗的原则一致。土茯苓气平,味甘而淡,为阳明经本药,能够健脾胃,祛风除湿。脾胃健则营卫协调,风湿去则筋骨通利,故多种病症痊愈,此乃是古人未言之妙意之所在。当今医家有用搜风解毒汤,治杨梅疮即梅毒,汤内无轻粉。病深重者,用此方一月即愈;病轻浅者,服用半月即愈。若是服用轻粉药而出现筋骨挛急疼痛、瘫痪不能行走者,服之也有效。组方用土茯苓一两,薏苡仁、金银花、防风、木瓜、木通、白鲜皮各五分,皂荚子四分。气虚者,加人参七分;血虚者,加当归七分。用水两大碗煎饮,每日服用三次。服药期间,禁忌饮茶,以及牛、羊、鸡、鹅、鱼肉、烧酒等;并注意忌房劳。

忍冬昔人并未言及,后世为消肿散毒治疮要药。《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忍冬:“【发明】弘景曰:忍冬,煮汁酿酒饮,补虚疗风。此既长年益寿,可常采服,而仙经少用。凡易得之草,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贵远贱近,庸人之情也。时珍曰:忍冬,茎叶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逐尸为要药,而后世不复知用,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万变不同,未可一辙论也。按陈自明外科精要云:忍冬酒,治痈疽发背,初发便当服此,其效甚奇,胜于红内消。洪内翰迈、沈内翰括诸方,所载甚详。如疡医丹阳僧、江西僧鉴清、金陵王琪、王尉子骏、海州刘秀才纯臣等,所载疗痈疽发背经效奇方,皆是此物。故张相公云:谁知至贱之中,乃有殊常之效,正此类也。”

首先引陶弘景之说,忍冬宜煮汁酿酒饮用,能补虚疗风。经常采来服用可以长年益寿。《仙经》很少用此药。但凡易得之药,人多不肯服用,而愿服用难得之药,以难得者为贵,以易得者为贱,此乃庸人之情。李时珍指出,忍冬的茎、叶及花,其功用皆同。继而,说明古人称其可治风除胀,为治疗泻痢祛除尸虫之要药,而后世不知此类功用,称其为消肿散毒治疮要药,此乃前人尚未言及之功用。其后举例,按陈自明《外科精要》记载:忍冬酒,治疗痈疽发背,初发服用,其效果很好,胜于红内消(何首乌)的作用。内翰洪迈、沈括的书中,相关记载很详细。如疡医丹阳僧、江西僧鉴清、金陵王琪、王尉子骏、海州刘秀才刘纯臣等,其记载之疗痈疽发背的经效奇方中,皆用土茯苓。故如张相公所说:谁知至贱之药,乃有不寻常之功效,其所云即指忍冬之类。

前人之所未发药物作用机制

“发明”项之阐发,补充“主治”项之论述未详。其综述前贤之观点,密切结合临床用药实际,参考李时珍的切身体会,解析药物的作用机制,发前人之所未发。

辛夷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辛夷:“【发明】时珍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其体轻浮,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九窍之病。轩岐之后,能达此理者,东垣李杲一人而已。”

李时珍指出,鼻气通于天,天在上,而鼻属肺,肺开窍于鼻,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故而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倾而九窍不利。辛夷辛温,而走气入肺,其质轻浮,能助胃中之清阳上行,以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上行开窍,治疗头面目鼻九窍之病变。并感慨而言,轩岐之后,能够通达此理者,只有李东垣一人而已。

一味丹参散,主治与四物相同。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丹参:“【发明】时珍曰:丹参色赤味苦,气平而降,阴中之阳也。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心与包络血分药也。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唯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 、芍药故也。”

李时珍指出,丹参色红味苦,气平而降,为阴中之阳。其入手少阴、厥阴之经,属心与包络血分药。《妇人明理论》原书已佚,李时珍引用此书中四物汤治疗妇人病的内容,才使得我们能看到。丹参能破瘀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理经脉,因其功用大致相似于当归、地黄、川芎、芍药,此说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不同药物的功效区别

阐释药物性状及功用区别,深入论述药物与主治,探究药物性能特点,对于药物的认识与临床运用均有启发。

龟鳖之属,功各有所主。如《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五卷》鳖记载鳖甲:“【发明】宗奭曰:经中不言治劳,惟药性论言治劳瘦骨热,故虚劳多用之。然甚有据,但不可过剂耳。时珍曰:鳖甲乃厥阴肝经血分之药,肝主血也。试常思之,龟、鳖之属,功各有所主。鳖色青入肝,故所主者,疟劳寒热,痃瘕惊痫,经水痈肿阴疮,皆厥阴血分之病也。玳瑁色赤入心,故所主者,心风惊热,伤寒狂乱,痘毒肿毒,皆少阴血分之病也。秦龟色黄入脾,故所主者,顽风湿痹,身重蛊毒,皆太阴血分之病也。水龟色黑入肾,故所主者,阴虚精弱,腰脚痠痿,阴疟泄痢,皆少阴血分之病也。介虫阴类,故并阴经血分之病,从其类也。”

引前人之论后,李时珍指出,鳖甲乃是厥阴肝经血分之药,而肝主血。龟板与鳖甲之类,其功效不同,主治各异。鳖色青入肝,故所主者,如疟劳寒热,癥瘕肿块及惊痫,月经失常,痈肿及阴疮,皆为厥阴血分之病也。玳瑁色赤入心,故所主,心风惊热,伤寒狂乱,痘毒肿毒,皆属少阴血分之病。秦龟色黄入脾,故所主,顽风湿痹,身重蛊毒,皆太阴血分之病也。水龟色黑入肾,故所主者,阴虚精弱,腰脚痠痿,阴疟泄痢,皆少阴血分之病也。介虫属阴类,故并治阴经血分之病,其理以从其类。

生熟之功殊别,不可不详。《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生地黄:“【发明】好古曰:生地黄入手少阴,又为手太阳之剂,故钱仲阳泻丙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皆同。权曰:病患虚而多热者,宜加用之。戴原礼曰:阴微阳盛,相火炽强,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虚火之证者,宜地黄之属,以滋阴退阳。宗奭曰:本经只言干、生二种,不言熟者。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虚燥热者,若与生干,当虑太寒,故后世改用蒸曝熟者。生熟之功殊别,不可不详。时珍曰:本经所谓干地黄者,乃阴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别录复云生地黄者,乃新掘鲜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黄乃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虽主治证同,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故今别出熟地黄一条于下。”

援引王好古之说,生地黄入手少阴、手太阳经,故钱乙将之与木通配伍创制导赤散。生地黄治疗诸经之血热,与其他药相配伍,亦能治之。诸如尿血、便血治疗同理。继而引寇宗奭之言,《神农本草经》只提及地黄有干、生二种,但未言及熟地。如血虚劳热,产后虚热,老人中气虚而燥热,若用生干地黄,应当注意其太寒,故而后世改用蒸熟晒干。生地黄与熟地黄之功有区别,不可不详知。李时珍指出,《神农本草经》所介绍的干地黄,乃是阴干、晒干、烤干之品,故又说明生者尤佳。《名医别录》又云,生地黄乃是新掘鲜品,故其性大寒。而熟地黄乃是后人复蒸晒者。诸家本草皆是指干地黄为熟地黄,二者虽主治证同,但其凉血、补血之功有差异,故另分出熟地黄一条。

药物配伍之奥义

发明项列举前人相关药物配伍的理论,联系临床应用经验,阐发药物配伍相须相使相反相成的机理。

苏叶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如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苏记载茎叶:“【发明】颂曰:若宣通风毒,则单用茎,去节尤良。时珍曰: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 、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也。久则泄人真气焉。机曰:宋仁宗命翰林院定汤饮。奏曰:紫苏熟水第一。以其能下胸膈浮气也。盖不知其久则泻人真气焉。宗奭曰:紫苏其气香,其味微辛甘能散。今人朝暮饮紫苏汤,甚无益。医家谓芳草致豪贵之疾者,此有一焉。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觉。”

引苏颂之说后,李时珍指出,紫苏是近世之要药。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配伍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配伍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配伍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配伍川芎、当归,则和血散血;配伍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配伍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配伍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久服则泄人真气。转而引张仲景之言,介绍宋仁宗命翰林院制定消暑之汤饮,以紫苏熟水为第一,究其缘由,在于其能下胸膈之浮气。其久服则泻人真气之说,寇宗奭解释:紫苏气香,味微辛甘能散。故而当今之人朝暮饮服紫苏汤,的确甚无益。医家说芳草致豪贵之疾患,若脾胃虚寒之人,多致滑泄。此言提示用了紫苏的用药宜注意与禁忌。

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泽泻:“【发明】 时珍曰:泽泻气平,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去,而土气得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泽泻有养五脏、益气力、治头旋、聪明耳目之功。若久服,则降令太过,清气不升,真阴潜耗,安得不目昏耶?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者,乃取其泻膀胱之邪气,非引接也。古人用补药必兼泻邪,邪去则补药得力,一辟一阖,此乃玄妙。后世不知此理,专一于补,所以久服必致偏胜之害也。”

李时珍指出,泽泻气平,其味甘而淡。淡能渗泄,气味俱薄,所以能利水而泄下。脾胃有湿热,则头重而目昏耳鸣。泽泻渗去其湿,则热亦随之去除,而土气当令,清气上行,天气明爽,故而泽泻有养五脏,补益气力,治疗头目眩晕,使得耳聪明目之功用。又指出若久服,则降泻太过,使清气不升,真阴损耗,则致目昏。张仲景地黄丸用茯苓、泽泻,乃是取其泻膀胱之邪气。李时珍认为古人用补药同时合用祛邪药,因邪去则补药得力,譬如一开一合,乃用药配伍的玄妙之处,并指出后世不懂此理,而专一于补法,故久服必产生偏胜之危害。

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如《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麦门冬记载:“【发明】宗奭曰:麦门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与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与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元素曰: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者,加五味子、人参二味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杲曰:六七月间湿热方旺,人病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黑,甚则痿软。故孙真人以生脉散补其天元真气。脉者,人之元气也。人参之甘寒,泻热火而益元气。麦门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时珍曰:按赵继宗儒医精要云: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而有使也。若有君无使,是独行无功矣。此方惟火盛气壮之人服之相宜。若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也。”

首先引寇宗奭之说,麦门冬善治肺热,其味苦,但是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之人禁服。主治心肺虚热及虚劳。与地黄、阿胶、麻仁配伍能润经益血,为复脉通心之剂;与五味子、枸杞子配伍为生脉之剂。张元素说,麦门冬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则为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继而引李杲之言,说明六七月间湿热方盛,易患骨乏无力,身重气短,头旋眼花,甚则痿软,孙真人用生脉散补益人之元气。人参甘寒,泻热火而益元气。麦门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子之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兼益五脏之气也。其后,李时珍指出,按赵继宗《儒医精要》记载:麦门冬以地黄为使药,服之令人头发不白,其补骨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能除身上恶气不洁之疾患。麦门冬配伍有君亦有使。若是有君无使,则是独行无功矣。此方适宜于火盛气壮之人,若是气弱胃寒的人,则必不可服用。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本草纲目  丹参散  历代医家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清肝散结汤治急慢性前列腺炎        下一篇:国医大师李佃贵:治癌症以中医理论指导临床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