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医案心得 --> 益气聪明汤治耳鸣

益气聪明汤治耳鸣

耳鸣病常常虚实夹杂,故需灵活看待。成肇仁在治疗耳鸣时虚实兼顾,善用金石介类药,磁石、神曲为必用药,疗效甚佳。

《灵枢·口问》记载:“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医方集解》云:“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他在《东垣试效方》卷五中设有益气聪明汤一方:“益气聪明汤,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昏暗,视物不能,此药能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益气聪明汤实为补中益气汤柴胡白术陈皮当归,加白芍黄柏蔓荆子而成,能益气升阳,聪耳明目。湖北中医药大学成肇仁常用此方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风热上扰之耳鸣,临床疗效甚好,现摘录一则案例如下。

尹某,女,37岁。2019年4月24日初诊。患者体位性眩晕1月余,伴左侧耳鸣,眠差,饥饿时胃胀,月经量少,精神可,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滑。

处方:黄芪30克,生晒参10克,柴胡10克,升麻10克,葛根15克,蔓荆子10克,白芍15克,黄柏10克,炙甘草6克,天麻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磁石30克,炙僵蚕10克,蝉衣6克,大黄3克。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5月5日二诊:诉上症大减,末次月经5月2日,月经来潮时耳鸣反复。舌淡红苔薄白有齿痕,脉细弦滑。守上方加益母草30克,7剂,并嘱患者每剂药加1块红糖。

5月29日三诊:患者诉已无眩晕,但左耳仍有耳鸣,月经量较前增多,舌脉同上。守上方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7剂。

6月12日四诊:患者诉眩晕、耳鸣均好转,舌脉同上。守上方去炙僵蚕、大黄,加神曲15克,泽泻15克,7剂。

7月3日五诊:患者诉已无眩晕、耳鸣,末次月经5月23日,月经量仍偏少,舌脉同上。一诊方去炙僵蚕、蝉衣、大黄,加神曲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日三服。

按:此案属脾虚清阳不升夹风痰上扰之耳鸣证。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运化无力,气血津液无以上荣头面,清窍失养,见月经量少、眩晕、耳鸣,饥饿时胃胀亦为脾虚。方用益气聪明汤合升降散加减。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益气,柴胡、升麻、葛根、蔓荆子升举清阳。《医方集解》曰:“干葛、升麻、蔓荆轻扬升发,能入阳明,鼓舞胃气,上行头目。中气既足,清阳上升,则九窍通利,耳聪而目明矣”。白芍养肝血敛肝阴防升散太过,黄柏防补药过于温燥。肝主疏泄,肝气不疏则脾土不运,外加脾虚生痰,故本案还夹风痰上扰,治疗用升降散去姜黄,升清降浊,散风清热,调畅气机。法半夏、陈皮、茯苓即二陈汤,化痰理气和中;天麻、磁石平肝潜阳。二诊时患者正值经期,耳鸣反复,佐证此案辨证准确,加益母草活血调经。三诊时已无眩晕,用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化痰降逆。四诊时眩晕、耳鸣均有好转,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加泽泻增强泄浊之力,神曲健脾和中,防重镇类药碍胃气,合磁石即“磁朱丸”益阴潜阳。成肇仁指出,东垣时期脾胃虚弱多为饥荒所致,现代脾虚则多因过食肥甘厚腻,故东垣时期脾胃病治法用药上偏升清,而现代需以降浊为主。患者脉象细弦滑,故后期成肇仁多用金石介类药平肝潜阳。五诊时患者眩晕、耳鸣症状已无,续进七剂,终收全功。

从脏腑辨证来看,耳鸣与肾、脾胃、肝胆、心等脏腑关系密切。故虚证多责之肾、脾、胃、心,实证多责之肝胆。耳鸣病常常虚实夹杂,故需灵活看待。成肇仁在治疗耳鸣时虚实兼顾,善用金石介类药,磁石、神曲为必用药,疗效甚佳。耳鸣的预后与发病时间长短关系密切,提倡及早诊治,而手术后遗留耳鸣、神经性耳鸣治疗周期长、难度大,需进一步辨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法。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益气聪明汤  耳鸣  成肇仁  磁石  神曲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尊古法煎服中药的应用        下一篇:国医大师熊继柏止嗽散临证运用经验采撷

>> 返回医案心得页面    >> 返回首页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