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蜊
【出处】出自《本草会编》:蛤蜊,生东南海中。 白壳紫唇,大二、三寸者,闽、浙人以其肉充海错,亦作为酱醯,其壳火煅作粉,名曰蛤蜊粉也。
【拼音名】Gé Lí
【英文名】Clam
【别名】吹蛤梨;蛤刺;吹潮、沙蛤、沙蜊、白蚬子、白蚶子、布鸽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蛤蜊科动物四角蛤蜊等的内。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采捕,捕得后,用沸水烫过,剖壳取肉,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四角蛤蜊,贝壳略呈四角形,质坚,壳长36-48mm,壳高34-46mm,壳宽28-37mm,壳顶突出,略向前屈,并向内卷,位于背缘中央略靠前方。小月面及楯面心形。壳面中部膨胀,并向前后及近腹缘急遽收缩,壳顶白色,幼小个体通常淡紫色,近腹缘为黄褐色,腹面边缘常有一条狭黑边。生长线略粗,形成凹凸不平的同心环纹。壳内面白色,略具光泽。外韧带小,淡黄色膜状;内韧带发达,呈三角形,黄褐色。铰合部狭长,左壳具1枚分叉主齿,右壳有2枚主齿排列成八字形。两壳前后侧齿均呈片状,左壳单片,右壳为双片。前闭壳肌痕略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稍大,近圆形。外套窦不甚深,末端钝圆。外套膜边缘双层,内缘有分枝的小触手。小管黄白色,末端具触手。足部发达,呈斧状。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泥沙滩中。栖埋深度50-100mm ,喜栖息于近河口沿海。北方生殖季节在4-6月。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全体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B1、B2等。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胃;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滋阴;利水;化痰;软坚。主治消渴;水肿;痰积;癖块;瘿瘤;崩漏;痔疮。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50-100g。
【注意】不宜多食。
【各家论述】
1.《本草经疏》: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
2.《本草经集注》:煮之醒酒。
3.《嘉佑本草》:润五脏,止消褐,开胃,解酒毒,主老癖能为寒热者,及妇人血块,煮食之。
4.《医林纂要》:功同蚌蚬,滋阴明目。
5.《本草求原》:消水肿,利水,化痰,治崩带,瘿瘤,五痔。
6.《泉州本草》:主治黄疸,小便不利,腹胀,诸淋。
【摘录】《中华本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蛤蜊 痰积 癖块 瘿瘤 崩漏 痔疮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