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看中医大戏 说语言文字

看中医大戏 说语言文字

中央电视台开年大片《老中医》以江苏的孟河医派医家为人物原型,讲述中医翁泉海带领中医同仁共同抵抗中医废止案保护中医,步步前行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开年大片《老中医》以江苏的孟河医派医家为人物原型,讲述中医翁泉海带领中医同仁共同抵抗中医废止案保护中医,步步前行的故事。节后终于盼来了实播。由于职业原因,在看剧时会习惯性地发现语言文字方面的不当,在此选说几条。

两处读音错误

第2集中,陈月末扮演的铃医高小朴在街头耍把式,秀了一段中医名著的经典用语组合,其中有一句是:“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其中的“食”被念成了“shí”,是不恰当的。这句话的现代语语法结构应为“天以五气食人,地以五味食人”。“食(shí)”是吃的意思,在此显然讲不通。其实,句中的“食”当读“sì”,后世作“饲”,“食(sì)人”者,供养于人也。

第9集中,冯远征扮演的赵闵堂为患者诊病说道:“脉弦,滑数……”此处把“数”念成“shù”是不合适的。“数”是多音字,在数量、数字等词汇中念“shù”,而脉象之“数”当读“shuò”,为快速之义,这属于专业用字。

汉语中有不少字是一字多音的,通常分别对应着多义,因而读书时就要据一个字在句中所用之义选取其读音。读常音,意味着取常义,古人称为“如字”;临时读特殊音,意味着取较特殊的义项,古人称为“读破”(亦称“破读”)。上举二字,都应“读破”。

“浓杜仲”称谓不当

第11集中,胡琳娜扮演的小铜锣在翁泉海的诊所唱方,其中念出了一味药名为“浓杜仲”。杜仲是一味常用中药,熟悉中医的人都知道,杜仲并没有叫作“浓杜仲”的异名。事实上,查《中药大辞典》,“杜仲”条下也没有与“浓杜仲”相关的异名。

找来视频看,翁泉海的处方上写得端端正正,也正是“濃(浓)杜仲”;还有,唱方时荧屏上的字幕写的也是“浓杜仲”,三方一致。那么,剧中的“浓杜仲”从何而来呢?

说起来,这名字的变异可跟中医药毫无关系,而是出自于现代电脑资讯业的一个漏洞。现代电脑资讯业进行简繁转换时,一般默认同一文本的简繁体记载的分别是大陆和港台的两种有差异的语言,因而在简繁转换时会随字体变化的同时转换其中的一些常用词。例如:软件—软體;网络—網路;内存—記憶體;公元—西元;质量—品質等。在中医书籍中,由于这类变换,生成的词语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不易索解。如:毒气-毒瓦斯(古代中医说的“毒气”是一类病邪);脚气-香港脚(古代中医说的“脚气”病和现代说的真菌引起的脚气即香港脚完全不是一回事);小品方-短劇方(“小品方”是中医的一本古书,“小品”在台湾称为“短剧”,因而发生这一变化)等。目前网络上流传的中医电子文本,很多都出自同一种中医电子书的盗版,其文本可以推想曾发生过上述或类似的转换变化,因而普遍包含着这类错误。

那么,“浓杜仲”和这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大陆地区说的“厚”,在指稠厚、浓稠之义时,台湾地区往往会说成“浓”。本来只是在这个单一的意义上二者基本对等,但某些电子产品的设计者将这一对等扩大化,变成了大陆的“厚”全等于台湾的“浓”。特别是将这一“公式”扩大到中医古籍的文本上,这就导致在当今网络流传的一些电子版中医书里,古人说的“厚”往往就被无区分地一律转成“浓”。“气厚者”变成“气浓者”,“厚敷”变成“浓敷”,“厚薄”变成“浓薄”……特别是有一味名叫“厚朴”的中药,被直接改称为“浓朴”,以致有些不明究里的人还在网上请教“浓朴”是什么药。

中药杜仲为杜仲树的树皮,厚薄不均,有的古人觉得树皮厚者药力更足,因而会在一些树皮药后附注要求为“厚者”,如“黄柏(厚者)”,杜仲也有这样标示的。并且“厚”有时直接被改冠在药名前。例如明代《普济方》中,就有几个方子中用了“厚杜仲”。到了近世,一些老中医也多喜欢在药名前冠上品种、产地、炮炙法等,因而就有了“厚杜仲”一名,虽是非正式之名,但也不难理解。可是因为前述原因,“厚杜仲”就演变成了“浓杜仲”。上网搜一下发现还真有不少“浓杜仲”,包括民国时期的孟河名医丁甘仁医案中的药名。而丁甘仁正是《老中医》电视剧主角翁海泉的主要原型。

以上问题提示我们在利用网络或电子文本读物时应该注意,有些文本的可信度往往不是很高,只可以作一般阅读参考,若要采用,就要查一查可信的出版物。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中医大戏  老中医  语言文字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电视剧《老中医》中的“悬丝诊脉”到底靠谱吗?        下一篇:彼泽之阪 有蒲与荷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