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漫话 --> 《老中医》里的“古开骨散”源自古之名方

《老中医》里的“古开骨散”源自古之名方

在《老中医》第4集中,翁泉海在经方“古开骨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帮助一位难产孕妇成功打出死胎,也初步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老中医

近期央视热播的中医题材电视连续剧《老中医》一经开播,受到很多观众的热议与好评,对其中出现的医案和方剂很感兴趣。在第4集中,翁泉海在经方“古开骨散”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帮助一位难产孕妇成功打出死胎,也初步打响了自己的名声。

剧中方药源自古之名方

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记载:“至月足临生时,儿蹬破胎衣,头转向下而上,胎衣随胎而下,胎衣上之血,随胎衣而下,此其长也,最关紧要是难产,古人原有开骨散,服之有效者,有不效者,其方总论活血开骨,不重用力劳乏。余每用开骨散,重加黄芪,不过一时胎即下。”书中记载,古开骨散其方剂组成与用法是:“当归一两、川芎五钱、龟板八钱、血余一团烧灰,加生黄芪四两。水煎服。”由此不难看出,古开骨散这个方子古已有之,但是王清任对其做了补充和完善,重加黄芪提升疗效。

专家介绍说,方中当归有补血活血功效,川芎有活血祛瘀的功效,龟板有滋阴补血、止血之功,血余炭有收敛止血、化瘀、利尿等功效,黄芪则能补气固表、利尿生肌。这个方子通过活血来催产,又注意补血止血及补气固表,可谓攻补兼施,是非常经典的一个治疗难产的方剂。但是,实际运用上还要结合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对药物进行加减。

女性孕后如何安心养胎

怀孕后的女性都是非常谨慎的,谁都不愿意出现剧中的难产情况。那么,怀孕的女性如何养胎呢?实际上,千百年来,中医的胎养理论博大精深,对临床有很好地指导作用。中医养胎学说始于《黄帝内经》。至北齐,徐之才已有专著《逐月养胎法》问世,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对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认识及孕期卫生保健和孕期疾病的防治等问题。其基本内容与西医的“胚胎学”和“围产医学”颇有相似之处,尤其是书中提出的“外象而内感”论点,强调母体养胎要养心的重要性。胎儿在母腹中的生长全赖于孕母气血的滋养,孕妇气顺血充,则胎儿安康。孕妇气血不畅或不足,则胎动不安甚至流产或患先天愚疾。明代著名医家万全在其所著《育婴家秘》中提出“胎养以保其真”。意即保养胎儿的精、气、神。原著中指出:“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说礼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清代产科著作《产孕集》中也说:“孕藉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一有偏倚,即致子疾。”此书中还写道:“气主于心,心之神主内而应外,外有所接则神动而气随之……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意思是说,孕妇和胎儿是一个整体,气血息息相通,孕妇的情绪不但影响自己的健康也影响胎儿的健康,养胎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注意节欲 清代产科著作《达生篇》中提到:“受孕后最宜节欲,不可妄动致扰子宫。……即幸不坠,生子亦必愚鲁而多疾患矣”,明确指出孕期不宜过性生活的原因,谨防堕胎和诱发婴幼儿疾患。清代儿科著作《幼幼集成》中也说:“妇人怀孕……以淫欲最所当禁;盖胎在胞中全赖气血育养,静则神藏,若情欲一动,火扰于中,血气沸腾,三月以前犯之则易动胎小产。”这里提醒则更为详细,也就是说妊娠后前3个月内最好不要过性生活。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妊娠后前3个月,一方面由于胎盘尚未发育成熟,胎盘与子宫壁黏着还不紧密,另一方面孕激素分泌不足,不能给予胚胎强有力的保护,此时进行性生活,可能会造成流产。

保持良好心态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孕妇情绪紧张,肾上腺皮质激素就会增高,胎动就增加,如果激动时间延长,胎动也随之延长,有时甚至可达正常胎动的10倍。往往会引起脐带血循环障碍,影响胎儿发育甚至造成胎儿死亡。

注重胎教 北齐妇产养生专家徐之才认为“妊娠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欲子美好,数视璧玉;欲子贤良,端坐清虚,是谓外象而内感也”。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认为:“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应该“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静”。

中医认为,母子同病,母安则子安,母病则子病,母热则子热,母寒则子寒,母壮则子壮,母弱则子弱。因此,胎养即调养孕母,孕母调养得当则胎固。实践也证明,重视孕期的保健,重视孕母的身心健康,既能预防妊娠病,还能使后代优生、优形、聪慧。

孕期谨慎用药 《育婴家秘》有明确的论述:“凡孕妇无疾,不可服药同。设有疾,只以和胎为主,其疾以末治之。中病即已,勿过用剂也。”现代研究表明,许多药物对胎儿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损害,故孕妇用药应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品。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古开骨散  老中医  医林改错  清代名医  王清任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晨斋枸杞一杯羹        下一篇:沈从文的中医药情怀

>> 返回中医漫话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