栝楼皮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Guā Lóu Pí
【别名】栝楼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瓜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等的果皮。9~10月采收果实。对半切开,取出果肉和种子,将果皮洗净,先翻出里面晾晒,后晒外面。如遇雨天,应烘干,以免霉烂,烘时勿使火力过旺,并应依次翻动,以免烘熟。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干燥果皮通常卷成筒状,长约6~10厘米;常连有果柄,长约2厘米;果皮很薄,外表面橙黄色,有鲜红斑块及细脉纹,内表面类白色至暗黄色,常附有未去尽的果肉。质硬而脆。芳香,带辣味。以颜色鲜泽、无果柄者为佳。
【炮制】拣净杂质,用水洗净,捞出,稍闷,切丝,晒干。
【性味】
甘,寒。
①《饮片新参》:甘苦,微凉。
②《中药志》:甘,寒。
【归经】
入肺、胃经。
【功能主治】
润肺化痰,利气宽胸。治痰热咳嗽,咽痛,胸痛,吐血,衄血,消渴,便秘,痈疮肿毒。
①《本草便读》:清肺。
②《医学衷中参西录》:清肺,敛肺,宁嗽,定喘。
③《饮片新参》:宽胸痹,化热痰,生津润肺。
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润肺,止消渴,消肿疮毒。
⑤《中药志》:涤痰结,舒肝郁。治痰热咳嗽,胸胁作痛。
⑥《四川中药志》:润肺降气,止咳祛痰。治咽喉疼痛,大便燥结及乳痈。
⑦《广东中药》:治吐、衄,燥渴,咽痛,便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散剂。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注意】
脾虚湿痰不宜。
【附方】
①治温病初起,热重咳嗽:栝楼皮、杏仁、前胡、蝉衣、大力子、甘草。煎汤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咽喉语声不出:瓜蒌皮(细锉,慢火炒赤黄)、白僵蚕(去头,微炒黄)、甘草(锉,炒黄色)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二钱,用温酒调下,或浓生姜汤调服;更用半钱绵裹,噙化咽津亦得,并不计时侯,日三、两服。(《御药院方》发声散)
③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或浓痰,肺痈:瓜蒌皮二至四钱,大青叶三钱,冬瓜子四钱,生苡仁五钱,前胡一钱五分。煎汤服。
④治胸痛、肋痛:瓜蒌皮四钱(胸痛配薤白头五钱,肋痛配丝瓜络三钱,枳壳一钱五分)。煎汤服。
⑤治乳痈肿痛:瓜蒌皮四钱,蒲公英五钱。煎汤服。(③方以下出《上海常用中草药》)
⑥治牙齿痛疼:瓜蒌皮、露蜂房,烧灰擦牙;以乌臼根、荆柴根、葱根煎汤漱之。(《世医得效方》)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栝楼皮 痰热咳嗽 咽痛 胸痛 吐血 衄血 消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