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消渴
【概念】
妊娠期间,以口渴多饮为主要表现者,称为“妊娠消渴”,或称“妊娠口渴”。
本症,《叶氏女科证治》称为“妊娠消渴”。《妇人大全良方》称为“妊娠烦躁口干”,《普济方》称为“妊娠烦渴”,可见“烦”与“渴”二症常同时出现。《妇人大全良方》指出本症“与子烦大同小异,其方亦可就子烦中通用。”本症与子烦应有区别,本症是指妊娠期间口渴喜饮,多因热伤津液所致;子烦是指妊娠期间,烦闷不安,郁郁不乐,多因火热乘心所致。
【鉴别】
常见证候
胃火炽盛妊娠消渴:妊娠期间,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面红唇赤,烦躁,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胃阴亏虚妊娠消渴:妊娠期间,口渴喜饮,唇燥咽干,或善食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薄白而干,脉滑细数。
肝郁化火妊娠消渴:妊娠期间,口渴喜冷饮,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胸胁胀闷,舌红,苔黄,脉弦数。
鉴别分析
胃火炽盛妊娠消渴与胃阴亏虚妊娠消渴:二者虽同为胃热之证,但有虚实之分。胃火炽盛者因孕后外感燥热之邪,或肝郁化火犯胃,胃热炽盛,热盛伤阴,津液亏虚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口渴喜冷饮,消谷善饥,面红唇赤,烦躁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胃阴亏虚者因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养胎,阴血益感不足,阴虚火旺,灼烁津液所致。其临床特点为:口渴喜饮,唇燥咽干,或善食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前者治宜清胃泻火,佐以安胎,方用息焚安胎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味。后者治宜滋阴生津,佐以安胎,方用润燥安胎汤或人参黄芪散。
肝郁化火妊娠消渴:因素性抑郁,肝郁气滞,孕后胎体渐大,影响气机升降,气滞更甚,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致妊娠消渴。其临床特点为:口渴喜冷饮,口苦咽干,面红且赤,烦躁易怒,胸胁胀闷。治宜疏肝清热,生津止渴,方用丹栀逍遥散加麦冬、知母。
【文献别录】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三》:“夫足太阴,脾之经也,其气通于口。手少阴,心之经也,其气通于舌。若妊娠之人,脏腑气虚,荣卫不理,阴阳隔绝,热气乘于心脾,津液枯少,故令心烦而口干也。”
《傅青主女科·下卷》:“妇人怀妊有口渴汗出,大饮冷水,而烦躁发狂,腰腹疼痛,以致胎欲堕者,人莫不谓火盛之极也,抑知是何经之火盛乎?此乃胃火炎炽,煎熬胞胎之水,以致胞胎之水涸,胎失所养,故动而不安耳。”
《叶氏女科证治·安胎》:“妊娠消渴,此乃血少,三焦火胜而然。”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妊娠消渴 妊娠口渴 胃火炽盛 胃阴亏虚 肝郁化火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茶有6“色”功效各异,饮茶养生寒温有宜忌
 - 秋季嗓子干、时痛,7款茶饮辩证用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十一月顺时养生:早卧晚起,保护阳气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冬养生
 - 大医精诚泽一方——记常州中医屠揆先
 - 老百姓喜爱的“大白菜”还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 提踵颠足护肾腰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