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症状大全 --> 妇科症状 -->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

经行吐衄,是指月经前后或经期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性的口鼻出血,或眼耳出血的症状而言。

【概念】

经行吐衄,是指月经前后或经期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性的口鼻出血,或眼耳出血的症状而言。多数患者伴有月经量减少,甚至经闭不行。又称“经逆”、“逆经”、“倒经”,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相似。既往月经正常的妇女,偶尔在行经前后发生一、二次吐血或衄血,不应作“经行吐衄”而论。

【鉴别】

常见证候

肝郁化火经行吐衄:经前或经期发生吐衄,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头晕而胀,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胸胁及乳房胀痛,经行先后无定期,经来不畅,色红量少,少腹胀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胃火血热经行吐衄:经前或经期吐衄,口渴口臭,喜冷恶热,牙龈肿痛或溃烂出血,经行先期,色红或紫,量多质粘,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

阴虚肺燥经行吐衄:经期或经后吐衄,量少色红,平时头晕耳鸣,咽干鼻燥,干咳音哑,午后潮热,颧赤盗汗,月经量少,色红无块,舌质嫩红而干,舌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效无力。

脾不统血经行吐衄:经期或经后口鼻出血,色淡红质稀薄,面色白光白,倦怠嗜卧,气短懒言,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带下绵绵,质稀色白,经行量多,或崩或漏,经色浅淡,质地清稀,舌胖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鉴别分析

肝郁化火经行吐衄与胃火血热经行吐衄:《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以上两种证候均属火热上冲,损伤阳络的“实证”、“热证”。故临床上皆在经前或经期血海满盈时发生吐衄,出血量多,色红质粘为其共同特点。然二者病因、病机尚有不同之处。肝经郁火经行吐衄多由恚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扰动,阴血失藏所致;胃火血热经行吐衄多因恣食辛辣炙煿厚味,致使胃中积热,胃火上冲而引起。故前者兼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痛等症。由于肝之疏泄失职,血海蓄溢失常,所以经行先后无定期,经来涩滞不爽,经行少腹及乳房胀痛等肝郁症状为其主要特征;后者则以齿痛龈肿,口渴,口臭,便秘,月经量多等胃火内炽表现为其辨证要点。因皆属“实”、“热”证,治疗总以清热凉血,顺经止血为法。肝郁化火经行吐衄,治宜清肝解郁,降逆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胃火血热经行吐衄,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根据证情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或麦门冬汤加减,或四生丸加黄芩黄连等。

阴虚肺燥经行吐衄与脾不统血经行吐衄:二者皆为虚证,但一热一寒。阴虚肺燥经行吐衄经常由于素体阴虚,产育过多,房劳过度等多种原因引起精亏血耗,阴虚火旺,灼伤肺津,损伤阳络而成,证属虚热。以出血量少,而色红为其特点,兼有干咳音哑,鼻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少津等阴虚肺燥的症状。脾不统血经行吐衄则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脾失统血之权所致。表现为出血色淡,质地清稀,兼见倦怠懒言,不思饮食,腹胀便溏,经色浅淡,清稀量多,舌淡等脾虚的症状。阴虚肺燥证治宜养阴润肺,清热凉血,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味;脾不统血证治宜健脾益气,引血归经,方甩归脾汤加减。

经行吐衄一症,多因血热气逆所致,脾不统血引起的较为少见。临证应从出血的量、色、质,并结合兼证进行鉴别分析。至于吐衄发生在经前、经期或经后,则不必过于拘泥。但据证观察,本症发生在经前者居多。治疗应本《内经》“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凉血降逆为主。

【文献别录】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妇女经血逆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热盛也,伤阴络则下行为崩,伤阳络则上行为吐衄也,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如血少热尚未减,虽虚仍当以清为主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经行吐衄  口鼻出血  眼耳出血  肝郁化火  阴虚肺燥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经行便血        下一篇:经行泄泻

>> 返回妇科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