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
【出处】《本经》
【拼音名】Kǔ Cài
【别名】荼、芑(《诗经》),荼草、选(《本经》),游冬(《别录》),野苦马(《普济方》),青菜、紫苦菜(《滇南本草》),堇菜(《品汇精要》),苦苣、苦荬、天香菜(《纲目》),老鸦苦荬(《医林纂要》),滇苦菜、苦马菜(《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原形态】
苦苣菜(《纲目》)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茎直立,中空,具乳汁;基部无毛,顶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叶互生;长椭圆状广披针形,长15~28厘米,宽3~6厘米,羽裂或提琴状羽裂,边缘具不整齐的刺状尖齿;基部叶有短柄,茎上叶无柄、呈耳廓状抱茎。头状花序数枚,顶生,直径约2厘米。总苞圆筒状,长12~15毫米,基部具有脱落性的绢状毛,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尖锐,具疏生的长毛;花全部为舌状,黄色;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2深裂。瘦果倒卵状椭圆形,扁平,每面除有3条明显的纵纹外,并有粗糙的横纹,成熟后红褐色。冠毛白色,细软。花期4~6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路边及田野间,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化学成份】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第6天,皮下注射苦菜的酸性提取物,6~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出血、坏死等)。
【性味】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归经】
①《本草经疏》:入心、脾、胃三经。
②《本草求真》:入心、胃、大肠。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解毒。治痢疾,黄疸,血淋,痔瘘,疔肿,蛇咬。
①《本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
②《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
③《日华子本草》:敷蛇咬。
④《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
⑤《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
⑥《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
⑦《纲目》:治血淋痔瘘。
⑧《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打汁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
【注意】
①《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
②《随息居饮食谱》:不可共蜜食。
【附方】
①治肝硬化:苦莱、酢浆草各一两。同猪肉炖服。(江西)
②治朴蛇瘴:野苦马汁、灯心(浸水良久捻其末)。和朋之。(《普济方》)
③治慢性气管炎:苦菜一斤,大枣二十个。苦菜煎烂,取煎液煮大枣,待枣皮展开后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药膏一匙,大枣一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小儿疳积:苦菜一两,同猪肝炖服。(江西)
⑤治对口恶疮:野苦荬擂汁一钟,入姜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瑶经验方》)
⑥治壶蜂叮螫:苦菜汁涂之。(《摘元方》)
⑦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
【摘录】《*辞典》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苦菜 痢疾 黄疸 血淋 痔瘘 疔肿 蛇咬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