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文化 --> 中医流派 --> 经典杂病派学术特点

经典杂病派学术特点

经典杂病派是一个具有汉唐医学风格,善于应用专方专药治病的流派。

一、继承汉唐医学传统,强调辨病专治

经典杂病派是一个具有汉唐医学风格,善于应用专方专药治病的流派。我国汉唐医学治疗杂病,都是在专病专证专方专药的前提下照顾到阴阳寒热表里虚实。辨病,是专治的先决条件。《黄帝内经》中已有二百多种病症,对风、痿、痹、厥等病还有专篇论述。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以病名篇,是辨病专治的典范,如百合病之用百合方,黄疽病之用茵陈、巩石方,热痢之用黄连方,胸痹之用瓜蒌薤白等皆是。隋唐两代在疾病的分类、病理探讨以及专方专药的搜集整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诸病源候论》论述了1729种病候,如虚劳病列74病侯,痢病列有40候,观察之细致,甚为可贵。《千金方》《外台秘要》集隋唐经验方之大成,其中治瘿的羊靥、海藻昆布方,治消渴的地黄、地骨皮苦参方,治夜盲的羊肝方,治疟疾的柴胡常山方,皆是专方专药。宋元以后,医风变迁,医家每究心于通治,诸家固然在内伤杂病的病机上各有发明,但也给后世带来一些不良影响,一些医家唯以金元诸家为宗师,“袭几句阴阳虚实、五行生克笼统套语,以为用温补之地”“唯记通治之方数首,药名数十种以治万病”(徐灵胎语)这导致了辨证论治的庸俗化。明清之际,实学兴起,医学转向崇尚汉唐医学,恢复医学朴实学风,注重传统理论,注重前人临床经验,医风为之一变。经典杂病派正是这个历史时期的产物。

经典杂病派强调识病求因。“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生,所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病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有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其方,一方必有主药”(《兰台轨范》),徐灵胎这段话,概括了该派的基本思想。关于病的概念,徐灵胎作了以下的论述。其一,人之所苦谓之病;其二,分名为症,统名为病,如疟痢为病名,疟而呕吐头疼,痢而寒热腹痛为症;其三,有病因。如痹病乃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病,痿病乃由肺热与湿热而成;其四,有专证专方,“一病必有一方,专治者名曰主方,而一病又有几种,每种亦各有主方”(《兰台轨范》),这里所说的一病中的几种,即是专证,是构成病的基本单位。由于病因的偏盛与否,或兼夹与否,一病可有不同的专证,如痹病的行痹,着痹,痛痹便是分别由风胜、湿胜、寒胜所引发。显然,这些病,决不能用阴阳五行所能分类或概括的。辨病的目的,在于抓住疾病的基本病机,辨析其专证,以寻找专方与专药,说到底,就是研究各种疾病的个性,同时,摆脱哲理的束缚,着力研究医学自身的课题。

二、重视方剂与药物的研究

与金元明诸家相比,经典杂病派十分重视方剂与药物的研究。在方剂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的工作:1.经方的研究,有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尤在泾的《金匮要略心典》,主要阐发仲景用药心得,经方组成耍旨。另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重在论证经方之疗效2.唐方的研究,有张璐的《千金方衍义》,是历史上第一本注解《千金要方》的著作。徐灵胎虽未写专著,但对唐方十分推崇,曾说《千金方》虽与古圣制方不同,“所重专在用药;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临证亦善用《千金》《外台》方法。3.专方的收集整理。《张氏医通》专列专方3卷,分隶各病证之下,方源大多为汉唐方书,间采后世诸实用验方,集杂病专方之要,切千实用。《兰台轨范》《金匮翼》均是如此。另有干脆采用个人经验方者,如《医醇賸义》记录了费伯雄临证验方90余首,亦切实可珍。总之,所求方剂以验方专方为主。

在药物研究方面,经典杂病派反对易水内伤派的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引经报使等药性理论,主张重视药物专能,重视实践经验。徐灵胎指出了药物的不少专能不是能以理论能解释的,提醒医家重视实践。他说:“药之治病,有可解者,有不可解者。如性热能治寒,性燥能治湿,芳香能通气,滋润能生津,此可解者也。如同一发散也,而桂枝则散太阳之邪,柴胡则散少阳之邪;同一滋阴也,而麦冬则滋肺之阴,生地则滋肾之阴;同一解毒也,而雄黄则解蛇虫之毒,甘草则解饮食之毒,也有不可尽解者。至如鳖甲之消痞块,使君子之杀蛔虫,赤小豆之消肤肿,蕤仁生服不眠、熟服多睡,白鹤花之不腐肉而腐骨,则尤不可解者,此乃药性之专长”(《医学源流论·药性专长论》),他还举菟丝子汁能“去面皯”(《本经》)为例,说;“以其辛散邪?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泽耶?则滑泽之药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独菟丝能之?”,所以,但显于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其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氏的思想代表了经典杂病派诸家的药物学思想。各家对古代药物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十分重视,张璐因时医不重视古人用药之法,遂取《神农本草经》疏其大义,并收录当时常用药物,撰成《本经逢源》一书。徐灵胎选择《神农本草经》中百种药品,以“辨明药性,阐发义蕴,使读者深识其所以然”,并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评价甚高,认为其书“以本经为主,而以诸家之说附之,读者字字考验,则能知古人制方之妙义,而用之不穷矣”(《慎疾刍言·宗传》)阵修园著《神农本草经读》,谓“本经每药主治,不过三四证及六七证而止,自古圣人,洞悉所以然之妙,而得其专长,非若后世诸书之泛泛也”。

值得一提的是,经典杂病派还注重前人在方剂的剂量、煎服法、护理学方面的具体经验,如陈修园曾指出:“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抵入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药,其义精,其法严、......其分量因生克制化而神其妙用,宜汤、宜散、宜丸,一剂分为三服、两服、顿服、停后服、温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后啜粥、不啜粥、多饮水、煖水之类,而且久煮、微煮、分合煮、去滓再煮、渍取清汁,或用水,或用酒及浆水、潦水、甘澜水、麻沸水之不同。宋元后诸书多略之,而不知古圣人之心法在此。(《长沙方歌括·小引》)因此,《兰台轨范》《张氏医通》《金匮翼》诸书所载处方均有剂量、服法,决无含糊之处。近代经方家曹颖甫用方每药味不更、剂量不变,悉依仲景之旧,均反映了各家求实的治学态度。

三、重视综合疗法

与金元明诸派不同的,尚有重视综合疗法,反对“只以一煎方为治”的偏弊。徐灵胎指出:《内经》治病以针灸为主,又佐以泛石、导引、洗浴、按摩、汤液、酒醴等,治疗手段较多,是“病各有宜,缺一不可”,而时医“只以一煎方为治,惟病后调理则用滋补丸散,尽废圣人之良法。即用药不误,而与病不相入则终难取效”(《医学源流论》)所以,各家均重视综合治疗。《张氏医通》《兰台轨苑》中均有许多外治方,诸如放血、含漱、熨、烙、敷、塞、摩、扎指、洗、薰蒸、针灸等。《杂病源流犀烛》还附气功疗法,这对于疾病繁杂的杂病调治来说,综合疗法无疑是十分需要的。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经典杂病派  汉唐医学  专方专药治病  综合疗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辨证伤寒派        下一篇:经典杂病派

>> 返回中医流派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