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药常识 --> 中药种贮 --> 地黄的栽培技术

地黄的栽培技术

多年生草本。株高25~4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和腺毛。根状茎肉质肥厚,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橘黄色。叶通常丛生于茎的基部,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叶面有皱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株高25~40厘米,全株密被灰白色柔毛和腺毛。根状茎肉质肥厚,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表面橘黄色。叶通常丛生于茎的基部,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钝,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叶面有皱纹。花茎直立,总状花序,顶生,花多毛,花萼钟形,花冠筒状,微弯,外面暗紫色,内面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有5浅裂片,略呈二唇形。蒴果卵形或印圆形,上有宿存花柱。种子多数,细小。花期4~6月,果期5~7月。

适种环境

喜温和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性喜干燥,忌积水,能耐寒,要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土壤酸碱度以微碱性为好,但不宜在盐碱性大、土质过黏以及低洼地栽种。忌连作,轮作期要在5年以上。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南等省,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地黄根茎萌蘖力较强,芽眼多,易发芽生根。生育期150天左右。种子无休眠期,正常发芽率仅50%,在气温25℃左右,播后5天即可出苗;根茎在20℃左右,栽后10天即可出苗,出苗后先长叶,后发根。

地黄的品种较多,目前生产上广泛栽种的有:金状元、小黑英、邢疙瘩、北京1号以及北京2号,江苏的状元红、钻地龙等。

地黄的选地整地与栽种

一、选地整地 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周围无遮荫物以及有一定排灌条件的地块。于头年冬季或第2年早春2~3月,深翻土壤25厘米以上,每公顷施入腐熟堆肥30000千克,过磷酸钙375千克,硫酸钾225~300千克,翻入土中作基肥。然后,整平耙细,作成宽1.3米的高畦或高垄栽种,畦沟宽40厘米,四周开好大的排水沟,以利排水。

二、栽种 地黄栽种期因品种、各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方法的不同而异。如主产区河南,将地黄分为早地黄和晚地黄两种,当地药农有“早地黄要晚,晚地黄要早”的栽培经验,早地黄于4月上旬栽种,晚地黄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种。而四川省为了避开清明前后的雨季,总结出“早地黄要早,晚地黄要晚”的栽培经验,早地黄于2月中旬至3月下旬栽种;晚地黄于5月中、下旬小麦收割后栽种。总之,栽地黄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适时栽种。

栽前,将种块去头斩尾,取其中段,然后截成3~6厘米长的小段,每段要有2~3个芽眼,切口沾以草木灰,稍晾干后下种。栽植密度,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27~33厘米,在整好的畦面上挖深3~5厘米的浅穴,每穴横放种栽1~2段,再盖细土与畦面齐平。每公顷需种栽约450~600千克。

以根茎繁殖为主,亦可种子繁殖。

1、根茎繁殖 作繁殖材料用的根茎,生产上俗称“种栽”。种栽的培育有3种方法:

A、重栽留种 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于当年春栽的地黄田间,选择生长健壮、无病的良种植株,或全部挖出,剔除劣种,挑选个头大、芦头短、抗病力强、芽密、根茎充实的作种栽。然后,将挑出的根茎,截成4~6厘米长的小段,按行距20~25厘米、株距10~12厘米,重新栽在另一块施足基肥、整平耙细的地块内。萌发出苗后,当幼苗长出3~5片叶时,进行多次间苗,去弱留强,培育至翌春栽种。每公顷用种根1万~1.5万个。“重栽留种”地黄产量高,质量好,且能防止退化。

B、冬藏留种 秋季收获时,选产量高、抗病力强、体大而充实、芦头短的优良单株,挖取根茎后,进行窖藏越冬,或与河沙层积贮藏。翌春取出,将芦头切下,除去木质部即可作种栽。

C、原地留种 秋季收获时,选留纯正的优良品种,在原地不起挖,培育至第2年春栽时挖取作种栽。

2、种子繁殖 秋季收获时,留一部分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植株不起挖,让其继续生长,施足磷钾肥,使其开花结果。于翌年6~7月采集成熟、饱满的种子,脱粒、净选、晒干贮藏备用。

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在整好的苗床上,按行距15厘米横向开浅沟条播,将种子拌草木灰均匀地撒入沟内,覆盖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当气温在25℃时,播后1周即可出苗。出苗后进行苗床常规管理,当幼苗长有5~6片真叶时,即可移栽。以后再选择生长健壮、根茎充实的根段作种栽,连续选育3年即可提供商品。有性繁殖的后代其种性和产量都比无性繁殖的好。两种繁殖方法可交替进行,能防止地黄退化。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地黄的栽培技术  地黄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独角莲的栽培及应用        下一篇:杜瓜及其栽培技术介绍

>> 返回中药种贮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