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妇科 --> 月经病类 --> 崩漏 --> 崩漏辨证论治

崩漏辨证论治

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若出血量多,来势急猛的称崩,又称崩中;出血量少淋漓不净称漏下,又称经漏。

【概述】

妇女不规则阴道出血,若出血量多,来势急猛的称崩,又称崩中;出血量少淋漓不净称漏下,又称经漏。如发病开始时阴道出血如崩,既雨淋漓不净的称为崩漏。崩与漏互为因果,相互转化,即血崩日久,气血耗损渐而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渐进而成崩。本病可发生于妇女各年龄阶段,一般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发生的崩漏,其临床表现类似西医的无排卵型功血。育龄期妇女发生崩漏的临床表现,类似西医的有排卵型功血。崩漏的定义历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崩漏仅指月经的期与量的异常,广义崩漏泛指一切不规则阴道出血,如流产及产后大出血,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大出血等,本书指狭义崩漏。如崩漏大出血而致昏厥者,根据《内经》“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迅速止血,必要时中西药同时治疗,以防血脱亡阳,生命危在旦夕,如积极治疗,预后还是良好的。

【辩证分型】

1、暴崩致脱: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质清稀,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肢冷汗多,面色苍白。舌淡胖,脉细弱欲绝,血压偏低或低于正常。

2、气血两虚: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质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

3、脾肾两虚:经血紊乱,经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纳少,腰膝软酸。苔薄,舌淡,脉细弱而沉。

4、肝肾阴虚崩漏日久,血色鲜红,潮热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腰酸。舌红,脉细数。

5、血热妄经血或崩或漏,色紫红稠,烦热口渴,下腹胀痛,尿黄便秘。苔黄糙,舌红,脉弦数或滑数。

6、气滞血瘀:崩漏日久,色紫有块,下腹胀痛拒按,血下痛减。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细或涩。

【分型治疗】

1、暴崩致脱治法:益气回阳救脱。

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

野山人参3克(另煎)熟附片9克 煅龙骨30克(先)煅牡蛎30克(先煎)黄芪60克 炮姜5克 云南白药2克(吞服)加减:舌红伤阴者,加麦冬15克、五味子9克,去附片;阳回后加阿胶12克(烊冲)。

2、气血两虚治法:补血益气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

吉林参 3克(另煎)(或党参 30克)黄芪 30克制首乌10克 白术30克 阿胶15克(烊冲)鹿角胶10克(烊冲)炒枣仁10克 煅牡蛎30克(先煎)黑姜6克

3、脾肾两虚治法:健脾益肾固冲。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党参30克 淮山药12克 白芍12克 炒白术15克 熟地12克 杜仲10克 山茱萸9克仙鹤草30克 陈阿胶10克(烊冲)牛角(角思)30克炮姜炭9克 补骨脂12克

4、肝肾阴虚治法:滋阴益肾固冲。

方药:左归丸加减。

熟地12克 淮山药12克 枸杞子10克 山茱萸9克 菟丝子12克 龟版胶12克(烊冲)仙鹤草30克 旱莲草15克 女贞子12克 生地榆30克加减:眩晕者,加夏枯草9克、煅牡蛎30克(先煎);出血量多者,加陈阿胶10克(烊冲);偏肾阳虚者,加鹿角胶12克(烊冲)、锁阳10克、牛角(角思)15克,去生地榆。

5、血热妄行治法:清热凉血固冲。

方药:清经散加减。

丹皮12克 地骨皮10克 大生地15克 大白芍12克 肥知母10克 黄柏9克 白蔽12克生牡蛎30克(先煎)侧柏叶20克 花蕊石30克(先煎)生蒲黄10克(包煎)加减:若有血热主证,又伴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少寐等症,为气虚血热之象,宜加白术12克、黄芪15克、党参12克、生龙骨18克(先煎)。

6、气滞血瘀治法:理气祛瘀止血。

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10克 川芎9克 桃仁10克 枳壳9克生蒲黄15克(包煎)五灵脂15克 牛角(角思)15克 丹皮6克 乌药9克 小蓟炭15克加减:气虚乏力者,加黄芪15克、白术12克;瘀久化热者,加粉丹皮10克、旱莲草15克;如热而伤阴者,加沙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崩漏辨证论治  崩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治疗崩漏        下一篇:崩漏

>> 返回崩漏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