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粥之栗子粥
【来源】《本草纲目》。
【配料】栗子20枚、粳米50克。
【制作方法】先将栗子带壳煮熟,去壳及外皮。把栗子肉与大米共煮成粥。
【功效】养胃健脾、补肾强筋。
【适应证】腰膝酸软,腿脚不遂,小便频数,慢性泄泻。
【食法】加糖热服。
【食疗漫话】栗子是壳斗科植物栗的种仁,又称板栗、毛栗、栗果、大栗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栽培,是一味药食兼用的佳果。栗子是我国的特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明确的记载,《国策》苏秦对燕王说:“燕北有枣栗,民虽不田作而足食。”《史记》中有“燕秦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说法。《黄帝内经》把栗子称为“肾之果”。《诗经》有“东门之栗,有践家室”之句。践训为齐,为排列整齐的样子。此句意思是东门的栗树,在屋门前排列成行。可见栗很早就成为栽培果树之一,可以代替粮食,有补肾的功能。食栗子要细嚼慢咽,才能发挥强腰脚的作用。这一经验曾由宋朝苏东坡的弟弟写入诗中,并流传至今。诗云:“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栗子熟食能止泄泻,十分有效。据《本草纲目》记载:“有人内寒,暴泄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名医别录》说栗有“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耐饥”的功效。唐代孙思邈谓:“生食,治腰脚不遂。”对于栗能令人耐饥这一点,已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据成分分析,栗子含碳水化合物62,淀粉25,蛋白质5.7,脂肪2,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钾等,可提供大量热能,并可作为粮食的替代品。此外所含脂肪为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有辅助治疗作用。古人服食栗子的经验,风干之栗,胜于日曝,而火煨油炒,胜于煮蒸。每年秋季沪上盛行的糖炒栗子,更是又香又糯,味甜可口,令人赞不绝口。以栗子煮粥常服,补肾强筋,健脾止泻,对中老年体虚多病者尤为适宜。栗子生吃或多吃不易消化,因此一次不宜多吃,小儿尤其要当心。便秘、不思饮食及脾虚湿热者不宜服食。前人有“小儿不可多食。生则难化,熟则滞气”,“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的告诫,以少量常服最为适宜。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栗子粥 气虚药粥 养胃健脾 补肾强筋 腰膝酸软 腿脚不遂 小便频数 慢性泄泻 栗子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 不要问“病从何来”?只需问“治向何去”?
 - 巧用药膳调失眠
 - 二十四节气养生之立秋养生
 - 拔火罐缓解疲劳综合征
 - 隔药灸脐治杂病
 - 麦粒灸辅助治癌效果显
 - 火龙灸“四位一体”事半功倍
 -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部署中医药现代化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