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气功 --> 百家功法 --> 天人相应的五行掌

天人相应的五行掌

五行掌的五节主功,分别调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且有以五行要求一致的方位规定,将五行学说运用的淋漓尽致。

五行掌是典型的中医气功功法。功法名称中的“五行”是指该功法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掌”暗含另一重要的理论——阴阳学说。五行掌的五节主功,分别调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且有以五行要求一致的方位规定,将五行学说运用的淋漓尽致。阴阳学说认为,相比较于五脏六腑,人体的四肢为“阳”,因为四肢在外,善动可见;五脏六腑在内,主静不可见。在四肢中,掌与足相比较,掌为阳,足为阴,因为掌在上,主要完成各种精细动作;足在下,主要负责人体的支撑。由此在阴阳学说中,掌为“阳中之阳”,所有生命特征的集中表现恰恰都依靠“阳”来体现,因而以掌为发起点的导引操作,则寓有“阳中求阴”的内涵。此外,人体左阳右阴,五行掌每一节主功都是先左后右,在身体两侧前方的45度方向完成动作,也体现了阴阳的变化。

五行掌属动功,初学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调身为主,自然呼吸,不用意念,练好架势,上体要中正安舒,不可前俯后仰,抬臂要肩、肘、腕端平,翘掌、立掌、勾手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获得麻胀等气感,出脚保持四正八隅的方向,弓步有重心的虚实变换,马步要重心中正。第二阶段加入调息的内容,动作熟练后,重点放在呼吸与动作的同步配合,呼吸应细静匀长。第三阶段加入调心的内容,意守经络是重点,开始可把意念放在一侧,当产生气感后,同时意守两侧,注意不要刻意追求气感,做到似有似无,以免出偏。练功运动量大小,可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每法可按3、5、7、9的次数递增运动量,最多不过9次。

五行掌用于养生保健,可以按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全套练习;用于慢性疾病调理,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按照五行生克原理辨证施功,重点练习其中的一两节。每日可练2次,每次20~30分钟,3个月为1个疗程。

起式:调身面向东方,自然松静站立,手臂下垂,脚跟并拢。(1)双掌外旋至掌心向前,带动双臂略外展;掌带臂走,从两侧上举平肩,掌心向上。(2)双手臂继续上举至垂直,掌心向内。(3)双掌内翻下行带动双臂屈肘下行平肩,掌心向下。(4)双手下行至臂伸直,双掌按向外下方。(5)双掌内旋,带动双臂归位。(6)重复五次。

推法:面向东方。(1)双掌向上平提齐肩,左脚跟同时上提,左脚尖点地。沉肩含胸;(2)转肩翻掌,将平掌转为立掌,同时左脚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用前脚掌擦地前移大半步。立掌坐腕,双肘微屈,上臂与肩平;(3)双手立掌向左前方推出,呈弓步;(4)双掌内翻,双臂自然下垂,撤腰坐臀,勾左脚尖;(5)左侧动作连续做5次后,转向右侧连续做5次。

拓法:面向南方。(1)~(3)同推法。(4)双手立掌自左向右平移;双腿由弓步变马步,双足平行;身体随之右转。(5)掌内翻下行,双臂自然下垂;双腿同时弯曲下蹲,上身竖直。

云法:面向南方。(1)左掌及前臂上提齐肩,左膝同步上提平,与上身呈90度角;左脚尖下指地面,左脚踝靠右腿膝。(2)左掌及前臂继续上提,至掌心齐目时外翻向外,带动前臂以左肘为圆心外展划圆至与肩平,左膝、足姿势不变。(3)左掌及前臂继续划圆向下,自然到底;左膝、足同步向下归位。(4)做完1次左侧动作后,做1次右侧动作,左右交替进行,各做5次。

捏法:面向西方。(1)双手五指捏合,左手向上捏合,左臂、左腿向左前方45度角伸出,呈左弓步;同时右手向下捏合,平肩屈臂,邻近右腋窝。(2)撤腰坐臀勾左足尖。上身姿势不变。(3)转腰撤左手伸右手,左右手相遇时相互调转方向,变为左手向下捏合,右手向上捏合。(4)向前伸左手,向后撤右手,左右手相遇时再次相互调转方向。(5)左侧动作连续做5次后,转向右侧连续做5次。

摸法:面向北方。(1)左足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擦出,呈左弓步,双手水平下按于前下方,双掌靠拢但不接触,掌心向下,指尖伸向正前方。(2)撤腰勾左足尖,转体向右,双掌向右后方划圆,完成1/4。(3)转腰撤手坐臀,继续划圆,双掌运行至接近左大腿外侧,完成划圆的1/2。(4)还原左弓步,双掌向左前方划圆完成3/4。(5)身体右转,双掌继续划圆至完成。(6)左侧动作连续做5次后,转向右侧连续做5次。

收工:面向东方,前4次动作同起式,第5次动作如下。(1)双手上升至最高处时两手相合,顺势下落于胸前合十。(2)保持双手合十的姿势,闭目静立片刻,(3)双手缓缓放下,回归为自然站立而结束。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五行掌  五节主功  中医气功  中医气功功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        下一篇:

>> 返回百家功法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