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针灸临床 --> 呕吐的针灸治疗

呕吐的针灸治疗

呕吐针灸治疗取足阳明、任脉及手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或补或泻,寒者留针多灸,热者疾刺速出不灸或可配合刺血。

呕吐是临床常见证候。以胃内容物突然上逆吐出为其主症。古代以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临床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呕吐。

西医的急性胃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胃神经症、胆囊炎、胰腺炎等病出现呕吐症状时,均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呕吐的发生主要由于病邪犯胃,浊气上逆或胃虚失和、气逆而上所致。如风、寒、暑、湿之邪和秽浊之气,侵犯胃腑,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发呕吐;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误食腐败不洁之物,损伤脾胃,导致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而呕吐;或因怒伤肝,肝失条达,横逆犯胃,胃气上逆,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致胃失和降而呕吐;或因劳倦内伤,中气被耗,中阳不振,寒浊阻滞,聚而生痰,积于胃中,饮邪上逆,也可发生呕吐。

【辨证论治】

主症:寒邪犯胃,症见时吐清水或痰,食久乃吐,喜暖畏寒,大便溏薄,舌苔白,脉迟。若食滞胃肠。症见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嗳气厌食,便秘矢气,舌苔厚腻,脉滑实。若痰饮停胃,症见呕吐痰涎,胸满痞胀,饮水则吐或见心悸,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滑。若肝气犯胃,症见胁痛呕酸,多烦善怒,舌苔薄腻,脉弦。若脾胃虚寒,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呕吐即作,倦怠乏力,纳差便溏,苔薄,脉弱无力。若胃阳亏虚,时时频呕,呕吐少量食物粘液,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析:寒邪客胃,气机受阻,水湿难化,气滞痰饮内停故吐清水或痰涎。脾胃受邪,纳运无力则食久乃吐,大便溏薄,寒得暖则症轻,舌苔白,脉迟为寒邪内客之象。属食滞胃肠者,宿食不消,气机受阻,脘腹胀满或疼痛,食入更甚,嗳气。伤食则厌食。食滞于中,升降失常故便秘矢气。舌苔厚腻,脉滑是食滞内停之象。属痰饮停胃者,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痰饮内停故胸脘疼胀,呕吐痰涎,饮水则吐。痰饮上犯,清阳不展则头目眩晕。水气凌心则心悸。舌苔白腻,脉滑为痰饮停留之象。属肝气犯胃者,气滞不舒则胁痛,呕吐吞酸,多烦善怒。舌苔薄腻,脉弦为气滞肝旺之象。属脾胃虚寒者,腐熟无力则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胃气虚弱则脾难运化故纳差便溏。舌苔薄,脉弱无力为脾胃不足之象。属胃阴亏虚者,虚热于内,胃失和降则时时干呕,并呕吐少量食物粘液,胃失濡润, 受纳无权则饥不欲食,津液损耗则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为津液耗伤,内生虚热之象。

治则:和胃降逆止呕。兼以散寒、导滞、化痰、舒肝、健脾养胃等。

处方:取足阳明、任脉及手厥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或补或泻,寒者留针多灸,热者疾刺速出不灸或可配合刺血。穴取中脘内关足三里

方义:中脘是胃的募穴,足三里为胃合穴,两穴相配以和胃降逆。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手厥阴经脉下膈络三焦,故有宣通上中二焦气机的作用,三穴相配,以达宽胸和胃止呕目的。

随证选穴:寒邪客胃加胃俞并用艾灸拔罐;食滞胃肠加下脘、里内庭;痰饮停胃加丰隆公孙,肝气犯胃加太冲阳陵泉,脾胃虚寒加脾俞、胃俞、章门,并可灸;胃阴亏虚加阴交照海、内庭。

【其他疗法】

穴位注射:取上述穴位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每日1~2次,各穴交替使用。

耳针:胃、交感、神门、膈、皮质下、肝。初次针刺宜稍轻,每次选3~4穴,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3~5次为一疗程。症状缓解后,可配合压丸法巩固疗效。

【按语】

针灸治疗呕吐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急性呕吐收效较快,但对上消化道严重梗阻、癌肿引起呕吐,以及脑源性呕吐,针灸仅能作为急症处理,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平时应注意饮食调理,切忌进食生冷、辛辣之物及味道浓厚的调味品。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呕吐针灸治疗  足阳明  任脉  手厥阴经腧穴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腹痛的针灸治疗        下一篇:胃痛的针灸治疗

>> 返回针灸临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