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梅花针 --> 梅花针的操作手法

梅花针的操作手法

梅花针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时,十分注重手法的运用。要求用腕力弹刺、浅剌穴位、经脉或部位,不需要刺入深部组织,也不需要捻针或留针。

梅花针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时,十分注重手法的运用。要求用腕力弹刺、浅剌穴位、经脉或部位,不需要刺入深部组织,也不需要捻针或留针。临诊采用不同手法,配合辅助手法,以达到治病和保健强身的目的。施治时要求操作者做到“神到”,即思想要集中;“眼到”,即眼睛要注视被刺激穴位或部位;“腕力适度”,即根据病证选用不同刺激强度。因此,操作手法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

正确手法

(1)弹刺法

这是梅花针技术的基本手法。要求弹而有力,垂直皮肤,采用平、稳、准,均匀而有节奏的叩刺法。叩打频率不宜过快或过慢,一般每分钟叩打70-90次。

在进行叩打时,医生持针手的肘关节相对固定,落针依靠腕关节活动的冲力,落针要稳、要准,针尖与皮肤成垂直接触,在针尖接触到皮肤的瞬间(约1/10秒),不要再用力向下压,而应随着皮肤产生的反作用力,顺势扬腕抬针,提针要快,发出短促清脆的"咕”声,即是针尖接触皮肤后立即弹起。这种叩打的力盐,不是用臂力或肘力,也不是用压力,而是用手腕部的弹力。

弹刺手法的优点在于冲力强,能产生转瞬性疼痛的良性刺激,并且叩打后的针眼容易闭合,不易出血。临床实践证明,运用弹刺手法治疗后,患者均有舒适的轻松感,反之,则在针刺皮区留有刺痛等不适反应。

(2)平刺法

又名划刺法。它不用叩打,而是用针尖轻轻地在皮肤上反复滑行刺激,虽然没有疼痛感觉,也能起到调整作用和使痛感分散。这种手法适于对针刺很敏感的患者,也可作为重刺后的配合使用,但划刺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3)轻刺法

临床上常用。用梅花针在特定的皮肤部位进行轻微的叩打,使患者感到微痛,表情愉快、舒服。这种手法适用千口、眼、鼻区、头面部、颈部和小儿疾病以及久病体弱患者。

(3)重刺法

临床上常用。叩打时用力较“轻刺法”稍重,刺激时有较明显的疼痛,有时也可见肌肉收缩,患者偶尔有躲闪,面部表情有时有变化或有出汗等现象。但要以患者能忍受为度。这种手法多用于胸背部及四肢等部位,一般适用于失去知觉(麻痹)的局部、病体的酸胀部以及腰酸背痛、新病体强的患者。

(5)强刺法

临床偶尔使用或少用。刺激时疼痛比较明显,患者几乎不能忍受,多数患者护有出汗现象。多用千感觉迟钝或麻痹的患者。

(6)超强刺法

紧急时用。刺激时非常疼痛,患者不能忍受,易晕针,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多用于急救,如休克、昏迷、癒症或癫病发作等。

(7)正刺法

临床最常用。就是在叩打时,用力介于轻、重刺法之间。采用既不轻也不重的叩打手法。这种手法一般用于常规治疗以及四肢部位。

(8)放血刺法

对某些特殊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等,可用放血刺法。就是在叩打时,术者可用左手捏住刺激的部位,右手持针,用适当的力量叩打,然后再用左手在刺激的局部挤压,挤出少量的血液,再用消毒的干棉球擦干局部即可。放血的部位,可在颈后区、手指、足趾、鼻尖、下腹部及乳房等处。

错误手法

临床还要避免以下四种不正确的手法。

(1)慢、压刺

即运用腕力不灵活,或加用了臂力,以致叩打时动作缓慢,针尖接触皮肤的时间较长。这种刺法患者疼痛明显,容易出血。

(2)斜刺

这是由于治疗时针尖与皮肤接触不垂直造成。其原因是术者没有掌握手法要领,缺乏基本功训练。这种不正确手法常易在叩打臀部、关节周围、头部、眼区、耳区、颌下等部位时出现。

(3)拖刺

这是由于持针不牢,提针慢或针尖带钩所导致的。其主要表现是,针尖不是垂直接触皮肤和垂直提针离开皮肤,而是针尖在叩打皮肤区时有了移位才提针。这种刺法会使患者感到痛苦不适,或损坏皮肤或出血。

(4)飘刺

这是由于术者在进行叩打时,针尖不是垂直和稳准地接触皮肤,而是飘摇无力地轻触皮肤,并立即提针,其主要原因是持针不正确或持针不牢,操作时术者思想不集中,或由于初学而有惧怕心理等。这样不能使腕部产生的冲力到达被叩打的皮区,影响治疗效果。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梅花针  梅花针操作手法  弹刺法  平刺法  轻刺法  重刺法  强刺法  超强刺法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梅花针的补泻手法        下一篇:梅花针的练针方法

>> 返回梅花针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