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器具技法 -->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针,针尖用火烧红,迅速刺人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针,针尖用火烧红,迅速刺人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

火针在《内经》中称为“燔针”、“悴刺”,主要用治筋骨痹痛之证。其后有称其为“烧针”、“白针”等,治疗范围也扩大到了外科内科等多种疾患。近些年来由于其独特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受到了有些学者的重视。其中贺氏《针法针具》一书对火针看较详细的论述,可以参考。

【操作方法】

一、针具

火针一般是用钨锰合金钢丝拉制而成的,也可用较粗的不锈钢针。大都由医师自制。常用火针分为粗(直径1.1mm或以上)、中(直径0.8mm)、细(直径0.5mm)三种型号。还可根据不同用途做成平头、多头、刀形头等多种类型。

近些年还有一些特制的火针,如弹簧式火针以及各种电火针。

粗火针主要用于针刺病灶局部,以治疗外科疮痈、痰核、瘰疬等各种疾患;中火针除面部穴位及肌肉菲薄部位外,身体其他部位穴位都可用中火针;细火针主要用于面部,以及体弱、老幼的患者。

二、操作

1.选穴与定穴火针选穴除了与毫针选穴的基本规律相同而选择有关的经穴以外,多选阿是穴(压痛点、异常反应点等)以及病灶的局部。并要求选穴少而精。穴位选择好以后,体位固定,在消毒针刺前,要进行穴位标记,一般都甩拇指指甲掐压“十”字,以保证准确刺入。

2.消毒定好穴位后,先用2%碘酒棉球,再用75%酒精棉球消毒。

3.烧针与针刺一般用酒精灯点燃,左手端灯,右手持针,针尖向着针刺部位,将针尖与针体伸入火外焰,根据针刺需要,来决定烧红的长度。一般是从针体向针尖烧,以针通红发白为度。针红为火针操作的关键步骤之一。正如古人云:“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祛病,反损于人。”

当针烧红后要迅速、准确刺入标定点,再快速拔出,整个过程大约只需1/10秒。

4.针刺深度与方向针刺深度要根据病情以及针刺部位的组织结构等情况来定。一般而言,痰核、瘰疬、窦道等要刺入其核心或基底,皮肤表皮疾患则刺深未过皮肤;如刺四肢、腰腹以及肌肉丰厚处可以刺达0.5~1寸;而面部、背胸部位则浅到1~2分深。大都采用与皮肤呈90*的直刺法,以及与皮肤呈45。的斜刺法。

5.留针与出针已如前述,火针大都不留针,快入而即出,但有些疾病也可留针,如火针刺淋巴结核,需留针1~2分钟,以清除消化干酪样坏死组织;又如远端穴位治疗疼痛性疾患时,也需留针5分钟左右,但留针时间都短于毫针。火针起针时医生要手持消毒干棉球,以防出血(尤其在针刺局灶性皮损增厚的皮肤病时,往往会出血)。出针时不摇大针孔,可迅速按压针孔,以减轻疼痛。针孔无需特殊处理。

6.疗程与针刺时间火针治疗大都以3~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l周左右。每2~3天针刺1次。但疗程与针刺时间都要视病情与身体状况而定。

【主治病症】

一、胃下垂、胃脘痛、泄泻、脱肛

用细火针疗法。胃下垂、胃脘痛取中脘足三里;泄泻取天枢上巨虚;脱肛取百会长强承山大肠俞

二、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急慢性腰骶关节劳损、梨状肌综合征、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跖筋膜劳损以上属寒湿型,久病顽症者用火针疗法。肩部取肩龋、肩髂、牖腧;肘臂取曲池合谷;腕部取外关;背脊取水沟身柱腰阳关;髀部取环跳;股部取秩边;膝部取犊鼻;踝部取申脉照海

三、带状疱疹、神经性皮炎、湿疹

用火针疗法。取病变局部或周围。

四、结核性淋巴结炎

用细火针疗法。肿块结节型未化脓者,于最早出现或最大结节肿块的上中下各刺1针,快刺急出,刺入核心;肿块已化脓未溃者,用粗柄火针直

|<< << < 1 2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火针疗法  胃下垂  胃脘痛  泄泻  脱肛  肩关节周围炎  冈上肌腱炎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芒针疗法        下一篇:温灸筒

>> 返回器具技法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