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特色 --> 中医针灸 --> 头针 -->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简称头针。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基础上,结合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原埋及生物物全息理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头部特定区域和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简称头针。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基础上,结合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原埋及生物物全息理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头部特定区域和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医家已在经络理论上认识到头部的重要性,认为“头为精明之府”。《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素问·气穴论篇》中就提到:“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特别是汉末道教典籍《太平经》记载:“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三百六十脉…外出周旋身上,总于头顶,内系于脏。”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也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头顶”是经脉总汇之处,外与周身、内与脏腑都有密切的联系。在古代,通过头部腧穴来治病的记载也是很多的,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路过虢,正值虢太子暴死,正在举行祚礼,扁鹊自荐给太子诊治,说太子并没有死,他令弟子在太子的三阳五会穴(百会)进行针刺,太子就苏醒了。早在2000多年前《素问·骨空论》也记载:“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头痛身热,鼻窒,喘息不利,烦满汗不出,曲差主之。”《灵枢·五乱》:“气乱于头则厥逆,头重眩仆……取之天柱。”晋代《针灸甲乙经》用头穴治疗疾病有很多记载,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处,治疗范围也有了扩大,如:“咽肿难言,天柱主之。癫疾,大瘦,脑空主之。小便赤黄,完骨主之”。可见,在2000多年前,运用头穴治病已十分盛行了。

在以后各个朝代,许多医家继续对用头穴治疗疾病进行了深入探索,如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曾记载:“脑户通天、脑空主头重痛”,“风池、脑户、玉枕、风府、上星,主目痛不能视”。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曲差治心中烦满”,“承光疗呕吐心烦”。明代《针灸大成》记载有“完骨,主足痿失履不收”等,说明从古至今,运用头穴治病已成为临床的常用方法,只是当时用头部穴位治病时,主要是以神志病、头部疾病,寒热病及面部疾病为主。而治疗全身性疾病则比较少,专用头穴治病者十分罕见,更未达到形成新的治疗体系的水平。

头针作为一种专门的疗法问世,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给针灸学的发展带来了春天,随着针灸学的发展,一些微针疗法开始盛行,特别是耳针疗法的兴起,耳廓的倒胎儿形状的提出,给针灸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人由此开始根据头皮和大脑皮质的特殊关系,开始留意观察头皮覆盖区与全身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通过临床实践,反复验证,总结升华,才逐渐形成具有微刺系统寓全身于局部的理论特点的头皮针疗法,并产生了利用头皮治病的设想。1953年10月,黄学龙在《针灸新疗法与生理作用》中介绍了人体头部与大脑皮质的关系,1958年日本代田文志在《上海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针刺百会、前顶治疗足底痛等论文。方云鹏于1970年研究出头皮针治疗某些全身疾病,被称为“兰田头针”,1976年完善为“陕西头皮针”,提出伏象与伏脏学说,其理论即参照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区,也参照了中医的经络学说,将头部分成7个穴区21个穴位,特别对高血压、冠心病、中风、针刺麻醉应用较广,并便用了循按、搓转、提插、针颤、手动、弹弩摇伸等手法。20世纪70年代初,山西的焦顺发根据头颅标志设立标定线,主要参照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区,提出了1个刺激区,确定16个穴线,最初主要用于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疝、高血压等疾病,在针刺手法上,采用进针快、捻转快、起针快的“三快针刺术”。1971年出版《头针疗法》,并在5年内很快在全国20多个省市得到推广和应用,1982年,焦顺发的“头针”终于惊动了世界,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承认头针是中国发明的,要求在世界各国推广应用。2年后,即1984年,国家拨专款,为焦顺发在运城建成了全国第一个中医专门研究与人才培训基地一头针研究所,焦顺发出任所长,接收国内外患者与学员。日本、美国、瑞典及我国台湾、香港(后专门为台湾办过两个班)等国家与地区的学生来到运城,拜师焦顺发,学习“头针”。随后上海汤颂延以大脑皮层结合中医脏腑学说为主,并且与生物全息理论结合,头前半部为一仰卧的人,头后半部为一俯卧的人,除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外,还有广泛适应证;采用多针、短针,主张浅刺(沿皮刺),便用提插手法,不捻转,久留针。南京张鸣九以头皮上腧穴为治疗区,治神经、精神疾病,使用捻转手法。上海林学俭根据神经生理学原理以及脑功能与血流的关系,对头针提出新的选区,如运动前区、附加运动区、颞三针、额三针、声记忆区、语言形成区,用于小儿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和神经性耳聋有效。朱龙玉将头顶看作是人体的一个缩影,针其相应部位治疗全身疾病。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朱明清在国际标准化方案基础上,结合头部经穴循行交会与主治特点,将其治疗线简化为8条治疗带,方氏头针也相继问世,进一步丰富了头针疗法的内容。

在头皮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根据不同,各自的经验和设想角度的不同,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确定了各自的穴区,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以致针刺部位有穴、线、区、带等分歧,手法有快速捻转、提插捣动、进退徐疾等区别。由于这种方法对一些脑源性的疾病有特殊疗效,其发展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迅速推广,并在国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规范头针的刺激部位,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学术交流的需要,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头针疗法,促进其取得更大的发展,全国头针研究协作组根据中国针灸学会的要求,于1983年邀请有关专家,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及与经络胸穴接轨的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共同总结,集中了各家的长处,制订了由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原针法研究室主任、全国头针研究协作组组长陈克彦起草的《中国头皮针施术部位方法标准化方案》,并在1984年6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议上正式通过,定名为《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世界卫生组织于1991年将这个标准化头针刺激部

位进行了公开颁布,并由此进行全世界推广。

《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中的标准线是以中医医学理论为基础,按照分区定位,经上选穴,并结合传统刺法中透刺方法的原则来进行划分。标准线与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与《十四经穴名标准化方案》一样,包括一要素,即由头穴名英文字母数字编号、穴名汉语拼音和汉字三要素组成,其中M代表微针系统,S代表头针系统。该方案分为14条标准头皮针治疗线,分属4个区,该方案既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又体现了针灸经络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客观地说,《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主要是在焦氏头针体系的基础上制订的,其中的14条标准头皮针治疗线中有8条

治疗线与焦氏头针的位置一致或接近,只是在穴位的定位上以头部经穴连线为主,在穴名的命名上以头部解剖位置为主,而不是以穴位的功能加以命名。现在有许多临床工作者常取各种穴、区、线、带进行综合取穴治疗,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用传统腧穴代替刺激区,1973年安氏称运动区为百阳穴(百会透太阳穴),称感觉区为后顶区,也有将运动区上1/5改为百会穴,中2/5改为正营穴,下2/5改为头维穴。1973年,孟庆刚用头部腧穴透刺治疗脑血管病偏瘫,有效率达95%,疗效理想。

头针疗法在临床上作为一种微创刺激方法,一般都是使用毫针刺法,随着人们的不断深入探索,其刺激方法不断增多,如梅花针、埋线、穴位注射、电针艾灸推拿等10多种方法,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由于穴、区、线的结合,加上刺激方法已由单一的毫针刺激转变为多方法刺激,有的学者根据“耳针疗法”改称“耳穴疗法”的做法,干脆将头针疗法称为“头穴疗法”,以扩大“针”的应用范围,并突出特定局部穴、区这一单独的治疗体系对全身疾病的治疗特点,如孟庆刚《中国针灸头穴疗法》,应该说,这一称谓是符合“生物全息”理论的。

由于全国各地在实践中进一步扩大了头针疗法的治疗范围,在20世纪70年代初,治疗病种50余种,到现在,头针的治疗范围已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100多种病证,目前,头针疗法已成为国内外临床医师广泛采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并已成为仅次于耳穴疗法的一种“微针疗法”。

头针疗法取得的效果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目前,头针疗法不但在我国国内广为传播,而且在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有众多医疗工作者和针灸爱好者学习头针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日本田中法一1973年在《自律神经杂志》上发表了“头针麻醉和头针疗法”一文,以后又举办了多期头针的讲座,许多医师研究并应用头针疗法,还发表了一些临床应用的研究文章。在历届针灸国际性会议上,都有学者提供头针方面的文章,现在,有的国家已在针灸教科书上介绍头针疗法,美国、日本、法国等国还出版了头针的专著和挂图。到目前为止,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头针疗法,可见头针疗法已被国际医学界所认同。

头针疗法半个世纪的经历说明,这个疗法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头针疗法将更加完善和发展,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头针疗法  头皮针疗法  头针  十二经脉  太平经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与头部有关的十二经脉        下一篇:面瘫头针疗法

>> 返回头针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