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症状大全 --> 全身症状 --> 健忘

健忘

健忘,是记忆减退,善忘的一种症状。又称“喜忘”、“善忘”、“多忘”、“好忘"、“易忘”等。

【概念】

健忘,是记忆减退,善忘的一种症状。又称“喜忘”、“善忘”、“多忘”、“好忘"、“易忘”等。

本病之最早记载,见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太阳司天,寒气临,心气上从……善忘。”关于病因病机,《灵枢·大惑论》谓:“上气不足,下气有余,下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历代医家认为,本症与心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多由心脾不足,肾精虚衰而起。

健忘当与痴呆相鉴别:痴呆是生性迟钝,天资不足,自幼低能,表现为神情呆钝,沉默不语,语无伦次,不明事理。健忘是神识如常,明晓事理,但善忘前事。二者有根本区别。

【鉴别】

常见证候

肾精亏虚健忘:恍惚健忘,精神呆滞,形体疲惫,早衰,毛发早白,且枯脆易脱,齿浮动摇,腰膝痉软,骨软痰弱,步履艰难,舌淡苔白,脉虚或细。

心肾不交健忘:健忘,虚烦不眠,心悸怔忡,头晕耳鸣,腰痊腿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夜间尿多,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心脾两虚健忘:健忘,面色无华,心悸怔忡,少寐多梦,气短神怯,倦怠食少,腹胀便溃,妇女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浊扰心健忘:健忘嗜卧,头晕目眩,胸闷不舒,呕恶,咳吐痰涎,喉中痰鸣,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攻心健忘:突然健忘,持久难愈,舌强语睿,但欲漱水而不欲咽,面唇爪甲青紫,大便色黑,或伴肢体瘫痪,舌质紫黯有痪斑疻点,脉细涩或结代。

鉴别分析

肾精亏虔健忘与心肾不交健忘:肾精亏虚健忘常见千老人及儿童。《类证治栽·杂病》谓“小儿善忘者,脑未满也,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肾藏精,主骨生髓,通于脑,若小儿禀赋不足,元气不充,或年迈之人,五脏俱衰,肾精不足,脑海空虚,神明失聪则健忘。心肾不交健忘多因大病之后,身体亏虚;或因情志太过,气郁化火,而致心火内炽,下劫肾阴;或起居失常,房劳不节,伤及肾阴,肾阴亏耗,不能上承心火,水火不济,则心阳独亢,发为健忘。肾精亏虚健忘以早衰,健忘,齿摇发脱,骨软痰弱,腰膝痊软,脉虚或细为辨证要点。心肾不交健忘以心悸健忘,虚烦不得眠,腰膝痊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前者治宜填精补髓,方用河车大造丸。后者,治宜交通心肾,方用心肾两交汤化裁。

心脾两虚健忘:多由病久失调,或思虑过度,劳倦太过,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等,以致心血耗伤,脾气亏虚。心主血而藏神,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则生血不足.可致心血亏少;思虑劳神太过,不仅暗耗心血,且可影响脾失健运。心脾两虚,而成健忘。本证辨证要点为:健忘,心悸少寐,纳呆气短,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益心牌,方用归脾汤

痰浊扰心健忘与淤血攻心健忘:痰浊扰心健忘常因脾失健运,湿痰内生;或喜食肥甘,聚湿为痰;或缘肝郁化火,熬精成痰;痰气上逆,扰乱神明,则时有健忘。密血攻心健忘多由淤血停留,脉络阻滞,气血不行,心神失养,或疻阻壅遏,神识受扰,使之健忘。痰浊扰心健忘的辨证要点是:健忘,头晕目弦,胸闷呕恶,咳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密血攻心健忘的辨证要点是:突然健忘,持久难愈,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黯有密斑密点,脉细涩或结代。前者治以化痰宁心,方选导痰汤加减。后者宜活血化密,方用血府逐疻汤或抵挡汤。

总之,健忘一症与心、脾、肾之关系比较密切。因心藏神,主神明,肾藏精,通于脑,脾主意与思,故心脾气血不足,肾精亏虚,以及心肾不交等俱可导致健忘,治以养心安神,补益脾肾为主。

【文献别录】

《张氏医通》:“健忘者,俱责之于心肾不交。”

《济生方》:“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宫不职,使之健忘。”

《丹溪心法》:“健忘由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此症多由思忧过度,损其心包,心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

《类证治裁,健忘》:“健忘者,陡然忘之,尽力思索不来也。夫人之神宅千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忆所凭也。”

《医宗必读健忘》:“心不下交于肾,则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千心,精气伏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健忘  记忆减退  喜忘  多忘  易忘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红疹        下一篇:呵欠

>> 返回全身症状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