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五谷杂粮 --> 五谷杂粮食疗 --> 糯米——健脾养胃滋养品

糯米——健脾养胃滋养品

糯米营养十分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牛素B及淀粉等,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性味什甲,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期,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糯米又叫江米,吸水性和膨胀性小,煮熟后黏性大,口感滑腻较难消化吸收,是大米中黏性最强的。

糯米营养十分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牛素B及淀粉等,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性味什甲,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期,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吃了糯米后会周身温暖,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补养人体正气,最适合在秋天和冬天食用,故古语有“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之称(《医药六书药性总义》)。糯米有滋补气血,健脾暖胃之敛,列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膜泻有一定缓解作川。

《本经逢源》记载:“糯米,益气补脾肺,且利小便,滋肺而气下行矣”中医学认为,糯米具有补益气、止泻、健脾养胃、止虚汗,安神益心、调理消化和吸收的作用,对于脾胃虚弱、体疲乏力、多汗,呕吐者与经常性腹泻、痔疮、产生痢疾等症状有舒缓作用。而对于体虚产生的盗汗、血虚、头昏眼花也有改善的妙川。将糯米煮成粥,非常适合给患有如神经衰弱及病后、产后的人食用,叫达到滋补营养、养胃气的功效。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糯米年糕无论甜咸,其碳水化合物和钠的含量都很高,身体过重、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如肾脏病、高血脂的人要适可而止。

养生食谱

糯米因其口感香糯黏滑,常常被做成年糕、汤圆,粽子等风味小吃,亦可酿酒。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冷糯米食品不但很硬,影响口感,也不易消化。除了做主食外,糯米的食用方法还有很多,如糯米酒,有舒筋活血、美容养颜的功效。糯米入菜口感绵软,做成点心香甜可口。但糯米黏性大,难消化,不宜食用过多,建议作为配食。

养生食谱

1、糯米山药

原料:糯米、淮山药、砂糖、胡椒粉适量。

用法:糯米用水浸一宿后沥干,慢炒熟,磨筛,淮山药研末,糯米与山药拌匀,调以砂糖、胡椒粉。每日清晨以滚汤调食。

功效:用于久泄食减,并大有滋补。久服令人精暖,有子。

2、糯米苹果盎

原料:苹果、糯米、陈皮

用法:苹果煮六成热,挖空芯部备用。糯米先泡开,放人苹果中。再在苹果中加入陈皮和糖。起上锅蒸熟透,即可食用。可以当做甜点食用。

功效:苹果有利于排毒养颜,陈皮可以化痰美容。此品可用于润颜悦色,消除胃胀气,改善食欲不振。

3、桂花糯米藕

原料:藕节完整、孔大的莲藕、糯米、红糖、桂花蜂蜜红枣适量。

用法:糯米洗净后用温水浸泡60分钟,沥干备用,红枣洗净。藕刮去外皮、头连蒂切掉2.5厘米,留做盖子,将糯米填八藕内,加蒂盖,用牙签固定封口。将塞好米的藕放八锅中,加红枣和糖,倒入清水(要没过藕),武火煮滚后改文火煮30分钟,捞出晾凉。将凉后的藕切片,摆放盘中,浇上蜂蜜就行了。

功效:此品补血润肺,香糯适口,滋补又舒坦,为流行的美味食品。

4、糯米烧麦

原料:猪五花肉200克,麻油25毫升,糯米250克,面粉500克,胡椒粉、葱花、生姜末、酱油、白糖、精盐、味精、黄酒皆适量。

用法:把猪五花肉切成指甲片。炒锅上火,放麻油,下人肉片、葱花、生姜末煸出香味,放人酱油、精盐、味精、白糖、黄酒、胡椒粉,炒至汁浓取出。将面粉加水和成面团。糯米蒸成糯米饭。把熟肉与糯米饭拌成馅。把面团擀成烧卖皮,包上馅,收口露馅,用旺火蒸8分钟即可。

功效:健脾开胃、滋阴润燥。对单纯性消瘦症、慢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厌食症、慢性胃炎均有疗效。

5、芝麻粽子

原料:熟猪油50克,白糖150克,糖桂花10克,面粉15克,粽叶400克,糯米750克,芝麻150克。

用法:把洗净的糯米放在清水中泡2小时。粽叶煮过后,泡在水中。把芝麻去杂,用又火炒熟,放人小盆中,加八白糖、熟猪油和面粉搅匀,加入糖桂花拌成芝麻馅。用粽叶折成漏斗状,先塞一些糯米,再塞芝麻馅,最后盖上糯米,包成粽子,用线捆好。将粽子码放入锅,加水煮熟即可。

功效:滋阴补肾、养血健脾。对单纯性消瘦症、便秘、痔疮出血、贫血、慢性前列腺炎、眩晕症、神经衰弱皆有疗效。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糯米健脾养胃滋养品  糯米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黑米——米中之黑珍珠        下一篇:花生——高蛋白之长生果

>> 返回五谷杂粮食疗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20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