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肿瘤专题 --> 肿瘤常识 --> 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

肿瘤的中医命名与分类

关于肿瘤命名与分类,中医记载甚多,往往以肿瘤病灶的形状、患者的症状和病因等命名、分类。

关于肿瘤命名与分类,中医记载甚多,往往以肿瘤病灶的形状、患者的症状和病因等命名、分类。对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的区别,亦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以肿瘤病灶形状命名与分类

1、乳岩(乳石痈、石奶、番花石榴发)

金代窦汉卿谓:“乳岩,此毒阴极阳衰……捻之内如山岩,故名之”,宋代陈自明对乳岩病灶的描述最为形象,《妇人良方·乳病证治》说:“若初起内结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深洞,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日乳岩,为难疗”。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乳岩的症状描述得更为具体:“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痛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覆碗,色紫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日乳岩”。“乳岩”相当于乳腺癌的范畴。

2、茧唇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云:“茧唇者,此症生于嘴唇也,其形似蚕茧故名之。……始起于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渐渐肿大,合而为一,约有寸厚,或翻花如杨梅、如疙瘩、如灵芝、如菌,形状不一”。《医宗金鉴·茧唇》日:“初起如豆粒,渐长若蚕茧,坚硬疼痛,妨碍饮食……若溃后如翻花,时津血水者属逆……”。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中也有过类似的描述。早期为豆粒大小,至后来病灶肿起、粘膜皱裂,因此命名该病为茧唇。“若溃如翻花”与唇癌后期出现的菜花状溃疡型病灶的症状很相似。

3、失荣(失营、脱营、恶核)

《外科正宗》说:“失荣者……其患多生于肩之已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薰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清·高秉均《疡科心得集》说:“失荣者,犹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生于耳前后及项间,初起形如栗子,顶突根收,如虚疾疬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是也。不寒热,不疼痛,渐渐肿大,后遂隐隐疼痛,痛着肌骨,渐渐溃破,但流血水,无脓,渐渐口大,肉腐,形如湖石,凹进凸出,斯时痛甚彻心……”。从文献记述的失荣症,可见于某些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以及喉癌、鼻咽癌颈部淋巴转移灶、腮腺癌等。

4、瘢瘕(肠蕈、石瘕)

葛洪《肘后备急方》说:“凡瘢坚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瘕有结节,便害饮食,转赢瘦。”《诸病源候论》说:“瘕者,由寒温失节,致腑脏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也……若积引岁月,人皆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其病不动者名日为癜,若病虽有结而可推移者,名为瘕。瘕者假也,谓虚假可动也。”《灵枢·水胀》篇中描述石瘕时说:“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又云:“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瘕以留止,日益以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可见本病主要是指腹部的肿瘤,而石瘕则以妇科的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及富颈癌等的体征和症状很近似。

5、脏毒(痔菌、翻花痔疮、锁肛痔)

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说:“脏毒者,其大肠尽头是脏头……毒者其势凶恶也……肛门肿痛,大便坚硬则殊痛,其旁小者如贯珠,大者如李核,煎寒作热,疼痛难安,势盛肿胀,翻行虚浮”。清·祁坤《外科大成》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匾,时流臭水,此无治法”。唐容川《血证论》说:“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与现代医学中肛门部位的癌症、直肠癌、直肠息肉恶变等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也同时包括一些肛门的良性疾患,临证时宜注意鉴别。

6、阴菌(阴,蕈、阴茄、失合症、阴中息肉、崩中漏下、带下病)

《诸病源候论》载:“阴中息肉候其状如鼠乳”。孙思邈《千金要方》谓:“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无颜色,皮骨相连,月经失度,往来无常,小腹弦急,或苦绞痛上至心,两胁肿胀,食不生肌肤,令人偏枯,气息乏力,腰背痛连胁,不能久立,每嗜卧困懒”。金·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阴中肿块

如枣核者,名阴茄;匾如蕈者,名阴蕈;阴中极痒者名蚀疮”。清·邹岳《外科真诠》指出:“阴器外生疙瘩,内生小虫作痒者,名为阴蚀,又名阴蟹……若阴中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咳嗽生痰,有此证者,非药能愈,终归于死。此又名失合证,与痨瘵相似。妇人久居寡室者患此”。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对“阴痔”作了具体描述。本病症状与子宫、宫颈;阴道及外阴部恶性肿瘤比较接近,包括部分良性

肿瘤。

7、脂瘤(粉瘤)

“此瘤色若粉红,多生于耳前项后,亦有生于下颌者,由痰气凝结而成。”此描述与脂肪瘤和纤维瘤相似。

8、瘿瘤

陈无择《三因方》说:“坚硬不可移者,名日石瘿;皮色不变者,名曰肉瘿;筋脉露结者,名日筋瘿;赤脉交结者,名日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日气瘿。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天枉”,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指出“……瘿者,阳也,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色白而漫肿亦无痛痒,人所不觉……予日:筋瘤者,……血瘤者,……肉瘤者,……气瘤者,……骨瘤者,……此瘤之五名也”。古籍所记载的瘿、瘤范围较广,涉及面宽,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转移癌、淋巴肉瘤、成骨肉瘤、各种肉瘤、甲状腺癌及部分皮肤转移癌等近似,有的则可能为良性疾病,如纤维瘤、海绵状血管瘤、骨瘤、甲状腺腺瘤等。

9、舌菌(舌疳、舌岩、瘰疬风、莲花风)

《薛已医案》说:“咽喉口舌生疮,甚则生红黑菌,害人甚速。”《医宗金鉴》将舌菌命名为舌疳,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指出:“初如豆,次如菌,头大蒂小,亦有如鸡冠样者,妨碍饮食语言……或舌本强鞭短缩,或兼项颌结核,外势颇类喉风……”。清·沈善谦《喉科心法》补充道:“莲花风,又名舌菌风,生于大舌中间。初起红肿如豆,渐大如菌,腐烂无皮,若成莲花形、鸡冠形、口流臭津,或患上出血不止者不治”。这段描述符合现在舌癌的体征。

10、牙菌(口菌、牙岩、牙蕈)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口菌)多生在牙龈肉上,隆起形如菌,或如木耳,紫黑色”。余景和《外科医案汇编》中说:“牙蕈,形似核桃,坚硬如石”。与牙龈癌及牙龈黑色素瘤相似。

11、耳蕈(耳痔、耳菌、耳挺)

清·邹岳《外科真诠》日:“耳痔、耳菌、耳挺三症皆生耳内,痔形如樱桃,亦有形如羊奶者;蕈形类初生蘑菇,头大蒂小;挺形若枣核,细条而长,努而外出”。清·赵濂《医门补要》指出:“耳痔或先干痒有日,继而痒痛异常。初生小红肉,逐渐塞满窍内,甚至脱出耳外,时流臭血水,名日耳痔”。可见耳蕈是指外耳道的肿瘤。

12、喉瘤(喉疳、喉岩、锁喉疮、破头症、开花疔、喉蕈、单松累症、双松累症)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咽喉间生肉,层层相叠,渐渐肿起,不痛,多日乃有窍子,臭气自出,遂退饮食”。清·高秉均《疡科心得集》云:“咽菌状如浮萍,略高而厚,紫色,生于喉旁”。清·张善吾《喉舌备要》说:“(双松果症)症发于喉镜内,左右俱有,形如松果样,先起三五白点、黄点,后凑成一个。未开花者可治,已开花者切勿就医,(单松果症)此症喉镜内起一片或左或右,形如松累样,先起三五黄点、白点,后凑成一个。未开花者可治,已开花者难就医”,所指咽部乳头状瘤、纤维瘤、血管瘤之类。

13、翻花疮(反花疮、石疔、石疽、黑疔)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反花疮者……初生如饭粒。其头破则血出,便生恶肉,渐大有根:脓汁出,肉反散如花状,因名反花疮。凡诸侯恶疮,久不瘥者,亦恶肉反出,如反花形”。清·邹岳《外科真诠》中说:“翻花疮溃后,疮口胬肉突出,其状如菌,头大蒂小,愈努愈翻……流血不止”。与皮肤癌、癌性溃疡、黑色素细胞瘤极为相似。

14、肾岩翻花(翻花下疳、外肾岩、翻花下疳)

清·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中说:“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之一两年或五六载,始觉疼痛应心,玉茎渐渐肿胀,其马口之竖肉处翻花岩榴子样,次肾岩成也。渐至龟头破烂,凸进凹出,痛楚难胜,甚或鲜血流注”。邹岳《外科真诠》也说:“肾岩翻花,玉茎崩溃,溃岩不堪,脓血淋漓,形如翻.花”。上述症状的描述类似现代医学中阴茎癌,也可能包括睾丸结核、阴茎结核、梅毒等所引起的阴茎溃烂。

二、以病因和症状命名、分类

1、噎膈(膈噎、膈证、噎食)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隔塞闭绝,上下不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微急为膈中,食饮人而还出,后沃沫”。明李梃《医学入门》:“饮食不下,大便不通,名膈噎”、“噎近咽,膈近胃。”与食管癌或食管末端的贲门癌的症状相类似。

2、反胃

《灵枢·四时气》说:“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金匮要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日胃反。”明·赵献可《医贯》记载:翻胃者,饮食倍常,尽人于胃矣。或朝食暮吐,或暮食早吐,心胸痞闷,往来寒热,或大便不实,或嗳腐噫酸”。反胃与胃癌所致的幽门梗阻相仿。

3、肺积

难经》说:“肺之积,名日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济生方》所述与肺癌淋巴管转移而引起的腋下及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的体征颇为相似。息贲的症状“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痈”与肺癌产生的咳嗽、气急、发热等症相似。肺之积的息贲,类似现在晚期肺癌的征象。

4、伏梁

《素问·腹中论》:“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日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难经》:“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其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济生方》的记述,指的是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上腹部腹块体征,如肝癌、胃癌、胰腺癌等。

5、积聚

《难经·五十五难》日:“气之所积名日积,气之所聚名日聚,故积者五脏之所生,聚者六腑之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金匮要略》明代戴思恭《证治要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诸病源候论》等等,所说的各种积聚实际上包括了腹内胃、肠、肝及胰等良性和恶性的肿瘤,肝脓疡、肝硬化、脾肿大、肠梗阻等非肿瘤性疾病也可以出现类似的体征。

6、鼻渊(鼻痔、脑漏、鼻息肉、控脑砂)

《素问·气厥论》日:“鼻渊者,浊涕不止也”。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说:“此症……鼻窍中时流黄色浊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虚晕而痛者,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清代医家陈士铎《疡科捷径》载道:“鼻痔初生榴子形,久垂紫硬气难行,肺经风热相兼湿,内服辛夷外点平”。时世瑞的《洞天奥旨》对其形状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与鼻咽部肿瘤有共同之处。

7、胎瘤(红丝瘤)

《医宗金鉴》说:“此证……发无痛处,由小渐大,婴儿落草,或一二岁之间患之。瘤皮色红,中含血丝;亦有自破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血管瘤。

8、痰核

《医宗金鉴》说:“痰核者,心脾痰涎郁热。”包括淋巴癌、癌肿淋巴转移灶、淋巴结核、淋巴结炎症等。

9、骨疽

骨疽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骨肉瘤、骨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转移瘤等良性、恶性骨肿瘤,也包含了骨结核、骨髓炎等病证。

10、其他

在中医的古文献中还有疣、息肉、痰包等病名的记载,不再列举。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肿瘤命名  肿瘤的中医命名  乳岩  茧唇  失荣  脂瘤  耳蕈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下一篇:

>> 返回肿瘤常识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