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养生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分为“三阶段” 养生保健随时变

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季节,人们的情绪会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分初秋、中秋、晚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防暑防湿

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俗语说,“热在三伏。”第三伏般在立秋之后,故又有“秋老虎”之说。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淫”之邪的主气就是“湿”。这段时期大多雨绵绵,湿度较高,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因此,这个时期的养生,要继续防暑降温,同时特别注意防止湿热、湿寒的侵袭。不可仍像夏季那样,在外乘凉和露宿,或涉水淋雨、冷水浇头冲身。晚间睡眠腹部要注意盖毛巾被或凉被,避免湿热、湿寒引发的四肢沉重、肌肉酸痛。刚入秋时,人体消化功能下降,肠道抗病能力减弱,稍不慎很容易发生菌痢、食物中毒、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出现急性感染性腹泻,故须严加防范。饮食上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病从口入,保护脾胃,以免湿热、湿寒内蕴,毒滞肠中。由于人体消化功能较差,因此不能大量摄入肉食,可多食豆类及薏苡仁等利湿之品。且要注意“秋瓜坏肚”,对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损坏脾胃。同时,还应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淡盐水、绿茶、绿豆汤以及酸梅汤等各种清凉饮料。

中秋:养阴防燥

“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常出现皮肤干燥,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因此,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注意饮水喝汤补充水分,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应少吃辛辣刺激、熏烤等类食品,适当多吃些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便养阴润燥。秋燥者还可用中医名方“增液汤”(以生地、麦冬玄参甘草各10g煎水)代茶饮。由于燥易伤肺,而肺主皮毛,肺气虚弱则毛发不固,所以在此时节还要注意养发、护发。此外,还应涂擦唇膏、护肤霜,保护口唇皮肤,防止干裂。

晚秋:防寒防郁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此时最容易引发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风寒痹湿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预防燥邪损伤外,还要注意防止寒邪伤人,重视耐寒锻炼。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宿疾者,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此外,这个时期秋雨绵绵,秋风瑟瑟,气压较低,人们心情容易感到沉闷抑郁,无精打采,意志消沉。特别是老年人和在外游子,在阴雨天更容易感到沮丧萎靡。因此,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调整情志,保持内心宁静,培养乐观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注意丰富饮食,与亲朋好友一起外出旅游,登高赏景,

感受秋高气爽,有益于身心健康。晚秋时节还是调理脾胃,为冬季进补做“底补”的最佳时期。做“底补”可选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用,或用芡实炖牛肉食用。经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之后便可放心进补以抵御严寒了。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防暑防湿  养阴防燥  防寒防郁  初秋  中秋  晚秋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立秋后养生“四原则”        下一篇:秋季保健重“七防” 防暑、防燥、防悲伤

>> 返回秋季养生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