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诊断 --> 中医切诊 --> 体质脉详细介绍

体质脉详细介绍

脉搏的跳动不仅是脉管本身的动力学变化,它受神经、体液、血液,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脉管的主要作甩是管理血液流通、输布血液等营养的器官,所以《灵枢·经脉篇》说:“脉为营。”又日:“脉不通,血不流”。

脉搏的跳动不仅是脉管本身的动力学变化,它受神经、体液、血液,精神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脉管的主要作甩是管理血液流通、输布血液等营养的器官,所以《灵枢·经脉篇》说:“脉为营。”又日:“脉不通,血不流。”因此,人受禀赋不同而脉亦各异。人有男女老幼,高矮肥腐之分,而脉搏亦必随着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所以晋·王叔和脉经·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怯第五》日:“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又曰:“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又曰:“妇人脉小软。”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血气的变化而脉也应之,故《灵枢·天年》篇日:“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趋;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赦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三部九候论》日:“以候奈何?岐伯日:必先度其形之肥瘦。”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日:“持脉之道,须明常变。凡众人之脉,有素大素小,素阴紊阳者,此其赋自先天,各成一局也。”清·董西园《医级》日:“瘦者肌肉薄,其脉轻手可得,应为浮状;肥者肌肉丰,其脉重按乃见,当为沉类。”清·周学海《脉义简摩》引《脉经》脉有禀赋不同曰:“人之禀赋各有不同,而脉应之,如血气盛则脉盛;血气衰则脉衰。血气热财脉数;血气寒则脉迟;血气数则脉弱,血气平则脉和。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肥人脉沉,瘦人脉浮,寡妇室女脉濡弱,婴儿稚子脉滑数,老人脉弱,壮人脉强。男子寸强尺弱,女子尺强寸弱。又有六脉细小同等,谓之六阴;洪大同等,谓之六阳。至于酒后脉数大,饭后脉洪缓,久饥脉空,远行脉疾,临诊者皆须详察。”又日:“浮沉有得之禀赋者。趾高气扬脉多浮,镇静沉潜脉多沉……肉坚者脉多实,虚泡者脉多虚……皮肤绷急者脉多紧,宽松者脉多缓也。”

体质学说远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即被人们所重视,在《内经·灵枢》里分别叙述了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篇中五种禀赋人的差异,人体的差异决定着脉象的差异,尽管《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和通天篇等在具体论述中未涉及人体禀赋差异的相应脉象,但从其论述体系和思想方法上,例如其采用了阴阳五行等及气血多少为依据,则不难推论木、火,土、金、水及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正常脉象。若术行人多脉弦,火行人脉多洪,土行人脉多缓,金行人脉多浮,水行人脉多沉等是,条分之有三:

1、性剖与脉象

基于禀赋和后天的劳动所限,妇女脉势较男子常多濡弱,脉搏的至数比男子稍快些。且男子寸强尺弱,女子尺强寸弱。

2、年龄与脉象

气血的盛衰,决定者脉象的强弱。由于婴儿系稚阳之体,其脉多急数;少壮之躯,血气充实;脉多盛大;暮年血气具衰,脉多濡弱。

3、体格与脉象

凡身躯高大则脉位较长,体躯短小则脉位亦短。瘦弱人脉常微浮,微数;肥胖者,脉常微沉。此外,凡常见六脉沉细等同而无病象者,叫做“六阴脉”;六脉常见洪大同等、而无病象的叫做“六阳脉”。上所举者,皆正常生理脉象,反此则为病态脉象。《素问·方盛衰论》日:“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馀,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以及《素问-玉机真脏论》日:“凡治病,禀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所以诊脉时必须不同性别、年龄、躯体大小及长短,参合形气色泽等全而考虑,换言之,要结合望、闻、问等诊法综台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264942(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体质脉详细介绍  体质脉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季节脉详细介绍        下一篇:怪脉详细介绍

>> 返回中医切诊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相关链接
    无相关新闻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投稿反馈 | 申请合作 | 友情链接 | 中医问答 | 网站导航 | 精彩图文 | 精彩专题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8 zh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264942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264942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
中医保健
中医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