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的问诊
遗尿是指3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数夜一次,或一夜数次,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3岁以下小儿,因发育未臻完善,未能自主排尿,或年长儿因疲劳、紧张、睡前多饮等原因,偶然发生遗尿,均不属病态。本病又称为“尿床”“遗溺”等,《幼幼集成》指出:“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本病的发生主要缘于脏腑虚寒、少数患者因肝经湿热郁结而发。其主要病机为下元虚寒,不能约制水液;或脾肺气虚,肃降、制约无权;或肝经湿热化火,迫注膀胱。本病虽大多属功能性遗尿,但有时病程较长,经久不愈,并常因此影响小儿身心健康。治疗本病虚者宜温肾健脾补肺,实者宜泻肝清热利湿。
西医的遗尿症相当于本病。
(一)问诊要点
本病以3岁以上小儿经常睡中遗尿为特征,临床应着重询问小儿年龄、遗尿频率,以明确诊断。此外临证之时尚应注意询问小儿有无抟尿疼痛或尿频尿急,有无抽搐惊厥,有无外伤史等,以除外尿路感染、夜间癫痫发作时所致小便失禁,脊髓损伤等所致排尿异常。因本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故问诊时应注意了解患儿性格、精神发育状态、生活环境、教养习惯等,以期明确发病原因。
本病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总以虚寒者为多见。临床辨证一般根据尿量、尿色,尿时有无热感等来判断病情,一般遗尿量多,尿色清白,尿时无热感,伴形寒肢冷和神疲乏力者,属虚属寒;反之尿频量少,尿色黄赤,尿时有热感,伴面赤口渴和心烦急躁者,其证则属实属热。
(二)分型问诊
1.下元虚寒
问诊:睡中经常遗尿,数夜一次,甚至一夜数次,醒后方觉,小便清长,伴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甚则畏寒肢冷,面色晄白,智力迟钝。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溺。方用桑螵蛸散加减。困寐难醒者,加石菖蒲、远志。畏寒肢冷者,加附子、肉桂、菟丝子。
2.肺脾气虚
问诊:睡眠后遗尿,小便获而量少。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自汗气短,食欲不振,大便溏薄。
治法:补肺健脾,固涩小便。方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食欲不振,大便溏簿者,加茯苓、山楂、炮姜。遗尿较频者,加煅牡蛎、五味子。
3.肝经湿热
问诊:睡后遗尿,尿黄量少,尿味腥滕。伴烦躁易怒,或夜间梦语齘齿,面赤口渴,甚则目睛红赤。
治法:清肝泄火,利湿止遗。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尿黄短少者,加竹叶、萆薢。久病不愈,五心烦热,肾阴耗损者,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本页关键字:小儿遗尿问诊 小儿遗尿 尿床 遗溺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