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苏梗、桔梗对药解析
苏梗、桔梗二药,皆为草本,相合配伍,辛苦并用,宣降兼备,表里同治,颇具特色。以对药之用,参以医案,引申出叶天士诊治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以小见大,阐明叶学。
苏梗、桔梗功效
苏梗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其味辛,甘,性微温,归肺、脾、胃二经,功效理气解郁,宽胸利膈,顺气安胎,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胎动不安、胸胁胀痛。《中华药典》(2015年版)载其规范用量为5~10g。苏梗与苏叶性味相同,但苏梗发表之力略弱,理气之功更强;苏梗与苏子相比下气之力略缓,攻实之劲不足,《本草备要》言:“苏梗下气稍缓,虚者宜之”。紫苏梗性和缓不燥,《雷公炮炙论》言:“薄荷茎性燥,紫苏茎和”。《得配本草》载苏梗功效最详,书中言其可“疏肝利肺,理气和血,解郁止痛,定嗽安胎”。对于苏梗的采收、炮制,《本草害利》言:“夏采茎”“茎去节尤良”,临证多以生用为主。苏梗配桔梗为临床常用组合,《本草撮要》言:“梗(苏梗)得桔梗,治梅核气,蟹毒”。
桔梗非“梗”,乃是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桔梗之梗茎又被称为桔梗芦头。桔梗味辛、苦,性平,归肺经,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肺痈吐脓。《中华药典》(2015年版)载其规范用量为3~10g。桔梗质轻浮,性上行,能引诸药上行,《重庆堂随笔》言:“桔梗,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上焦药也”。然桔梗味辛能开,苦能降,性质平和,不仅用于上焦,《本草崇原》言:“桔梗为气分之药,上中下皆可治”。桔梗炮制多取芦头切片生用,《雷公炮炙论》“凡使桔梗,去头上尖硬二三分”。桔梗、苏梗同用,辛苦并用,具有理气开郁,和解表里的功效。
叶天士运用苏梗、桔梗医案
叶天士运用苏梗、桔梗配伍组方的医案十分丰富,《临证指南医案》有11则、《未刻本叶氏医案》有7则,苏梗、桔梗对药被用于咳嗽、肿胀、伤风、风寒、头痛、胃脘痛、脘痹、产后腹胀等多种疾病治疗。
叶天士认为此对药功效有二:一为辛开苦降,调和肺气。辛开苦降是叶氏治疗肺系疾病的常用治法,又因辛入肺,即张仲景所谓“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叶天士有言“微苦微辛之属,能开上痹”“肺气不和,则上焦不肃。用微苦辛以宣通”。华岫云总结叶氏此法,曰:“一切药品总皆主乎轻浮,不用重浊气味,是所谓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适有合乎轻清娇脏之治也”。二为和解表里,宣畅气机。表里双解治法是针对表里俱感邪气,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确立的解表通里的治法。刘完素首倡表里双解治法,叶天士承其学,《临证指南医案》中载:“邪着表里,当用双和”“须辨表里上中下,何者为急施治”“表里俱不宣畅,双解固宜”。
方,烦劳卫疏,风邪上受,痰气交阻,清窍失和,鼻塞音低,咳嗽甚,皆是肺病。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气为治。
杏仁、苏梗、辛夷、牛蒡子、苡仁、橘红、桔梗、枳壳。(《临证指南医案·咳嗽》)
风邪犯肺,痰气阻内,故肺窍不利,肺气失和,患者出现鼻塞、咳嗽症状。邪虽不一,所犯却同,均着眼于肺脏。辛开苦降法为叶氏常用治法,辛以散风,微苦降气,分而治邪,且合肺主宣肃之性。方中桔梗、牛蒡子、辛夷味辛,宣肺祛风;杏仁、苏梗、薏苡仁、枳壳、牛蒡子味苦降气;橘红化痰,全方共凑辛散苦降之功。
吴,五五,气逆月真 胀,汨汨有声。已属络病,难除病根。
老苏梗、生香附、浓朴、白蔻仁、土栝蒌、桔梗、枳壳、黑山栀(《临证指南医案·肿胀》)
“气逆月真胀,汨汨有声”,其病属肿胀。《素问.胀论》“凡此诸胀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络病理论、治法详于叶氏,叶氏言“久病入络”,此案载“已属络病,难除病根”,可知病久根深。故立法以理气通腑,畅达气机为要。方中苏梗、香附、厚朴、白豆蔻、栝蒌、桔梗、枳壳均是疏畅气机之品,然其性多燥,故加山栀一味制约之。
某,二一,风邪外袭肺卫,畏风发热,咳嗽脘闷。当用两和表里。
淡豆豉一钱半、苏梗一钱、杏仁三钱、桔梗一钱半、连翘一钱半、通草一钱。(《临证指南医案·风》)
风邪袭于肺卫,证见畏风发热,此为表证;风邪郁于肺脏,证见咳嗽脘闷,此为里证。表受邪则皮毛不利;里受邪则气机不畅,立法两和表里。方中豆豉、桔梗、连翘解表、祛风散邪;苏梗、桔梗、杏仁、通草肃降肺气。方中苏梗、桔梗二药是解表和里不可缺也。
温邪挟食。咽痛腹疼。
桑白皮、紫苏梗、枳壳、广橘红、白通草、桔梗。(《未刻本叶氏医案》)
外感温邪,内有食滞。证见咽痛、腹疼。立法表里双解,苏梗、枳壳、橘红理气畅中,和里止痛;桑白皮、桔梗解表散邪,止咽痛,通草有引热下行之功,合温病之病情。
气郁脘痹。
苏梗汁、香附汁、枳壳汁、桔梗汁。(《未刻本叶氏医案》)
气郁脘痹。法应理气开痹。叶氏立四汁方,颇具特色。通过对鲜品中药捣烂、绞取、榨汁、烘烤,获取中药汁液的方法,被称为取汁。中药汁液较煎熬汤剂药性更加柔和濡润。方中苏梗、香附、枳壳、桔梗皆是香燥理气之品,取汁液而用,减燥制弊,颇具特色。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上一篇:小蓟古今用法探究 下一篇:李时珍从“内”取“难”辨三焦
中医中药网整理
>> 更多请点击扫描二维码 轻松关注 您感兴趣的中医微信号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